备考资料
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病因和病理: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和听力损失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中耳积液的性质可以是浆液性渗出物或渗出液,或粘液。这种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引起,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反复发作和长期转化引起。这种疾病在冬天和春天很常见。儿童和成人都会生病,这是儿童耳聋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人们认为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填塞过长,可直接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其开口。
(2)头颈部放疗后,鼻咽和咽鼓管粘膜肿胀,局部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管腔狭窄,出现分泌性中耳炎。
(3)控制儿童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乏力,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此外,儿童咽鼓管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壁容易塌陷。这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之一。
(4)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过敏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渗出或分泌过多。
(6)急性中耳炎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足、或细菌耐药等。使炎症延长且不愈合。此外,单纯依靠抗生素而忽视鼓膜切开术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病因和病理: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是当咽鼓管功能不好时,外界空气无法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出现漏液。长期以来,中耳粘膜变为分泌粘膜,固有层内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分泌物增多,形成病理性粘液腺,固有层内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在疾病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历年题目题目实战演练
章节练习章节专项突破
模拟考试优质模拟题
练习记录提高复习效率
8.54MB 下载数8569
7.36MB 下载数6598
7.98 下载数5698
2023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名单(西医部分)
25备考怎么学?抓紧听!开课了!
专属课程推荐|2025年临床线上课程大合集!
2023年全国各考区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缴费时间|方式|入口|流程汇总
2022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技能缴费通知汇总(时间/方式/标准)
2022年执业医师报名考区电话一本通!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