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血液循环
1.简述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脏的射血过程。
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的时间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它们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不完全一致,前有心房收缩,后有心室收缩。一般来说,心房收缩的开始被视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例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钟,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然后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心室舒张的前0.4秒,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脏舒张期。一般来说,心室活动被用作心脏活动的标志。
2.尝试描述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
2.形成机制(类似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主要是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明显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
1.特点:去极化过程和复极过程不对称,可分为0、1、2、3、4个周期,总时间跨度约200-300ms。
2.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内向电流:正离子从膜外流向膜内,或者负离子从膜内流向膜外,使膜去极化。外向电流:正离子从膜内流向膜外或负离子从膜外流向膜内,使膜复极或超极化。
第0阶段:钠流入(快钠通道,即INa通道)接近钠的平衡势。
第一阶段:K流出(一次性外向电流,即I10)导致快速复极。
第二阶段:内向离子流(主要是Ca2和少量Na流入,即慢钙通道,又称L型钙通道)和外向离子流(K流出,即IK)处于平衡状态;平台期后期,前者逐渐不活跃,后者逐渐加强。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细胞的主要特征。平台期与心肌兴奋与收缩的耦合、心室的长不应期和强直收缩的缺失有关,也是神经递质和化学因子调节及药物治疗的作用。
第三阶段:缓慢的钙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出现K流出。
第四阶段:加强膜的离子转运技能,排出细胞内和,收回细胞外K,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恢复,包括Na和K泵的转运(:2),Ca2 -Na交换(1:3),Ca2泵活性的增强。
3.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搏量:当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心搏量的增加使收缩压的增加大于舒张压,脉压增加;相反,每搏量的减少主要是降低收缩压和脉压。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搏量。
(2)心率:心率升高时,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脉压降低;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大于收缩压降低的幅度,脉压升高。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加大于收缩压,脉压降低;相反,当外周阻力降低时,舒张压的降低幅度大于收缩压的降低幅度,并且脉动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血容量增加或容积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增加,静脉回流血量增加;反而减少了。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血程度的指标。
(2)收缩强度:收缩强度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舒张期血压低,心房和大静脉对血液的吸力大,静脉回流增加。心力衰竭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压力)增大,阻碍静脉回流。
(3)体位改变:人体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身体低洼部位的静脉由于跨壁压力的增加而扩张,导致体积血管的充盈和扩张,减少了返回心脏的血量。
(4)骨骼肌挤压效应:骨骼肌收缩时,肌肉中肌肉之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肌肉放松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充盈静脉,骨骼肌的挤压在静脉瓣膜健全的前提下促进静脉回流,即“静脉泵”或“肌肉泵”的作用。
(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压进一步降低,使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壁的压力增加,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与右心相反。
5.组织液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过滤形成的。其形成主要取决于有效过滤压力。生成组织液的有效过滤压力=(毛细血管压力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力)。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所以液体被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所以组织液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会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影响组织液形成的因素有:
(1)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前方血管阻力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形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产量增加。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可在间隙积聚,可出现水肿。
(4)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烧伤、过敏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组织液形成增多。
6.夹住颈总动脉15秒后血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夹住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会升高。来自心脏的血液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收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时,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实验中夹闭一侧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收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将出现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因容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7、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对心血管的异同点?
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属儿茶酚胺类。二者可与心肌细胞上的β1受体结合,而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β2受体结合,产生血管平滑肌收缩或舒张作用。但是,由于血管上α、β2受体的分布特点,及二者对不同的肾上腺素能的受体的结合能力不同,而产生的效应不同.临床应用时肾上腺素常作为强心剂,而去甲状腺素常作为升压剂。
8、切断动物两侧窦神经和主动脉弓,为什么血压升高?
机体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期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期感受装置时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窦神经和主动脉弓是其传导神经。当切断了窦神经和主动脉弓以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冲动就不能上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出现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升高,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