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关于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在各部分的体液量大体相等
B.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C.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几乎没有差别
D.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是细胞内液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被细胞膜隔开,成分存在较大差别,由于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人体内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体重40%,细胞外液占体重20%,细胞外液中组织间液占体重15%,血浆占体重5%,因此人体各部分的体液量是不相等的。
③选项C: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存在较大差别。
④选项D: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血浆。
2.需要依靠细胞内cAMP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膜受体是
A.G蛋白耦联受体
B.离子通道型受体
C.酪氨酸激酶受体
D.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G蛋白耦联受体
【答案解析】
①选项A: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为三类: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本身、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和蛋白激酶等,cAMP是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过程中的第二信使物质,cAMP在G蛋白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AC)的催化下合成,在G蛋白效应器磷酸二酯酶的催化下分解(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其跨膜信号转导的膜受体与cAMP无关。
③选项C、D: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3.外加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是
A.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
B.刺激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
C.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D.局部兴奋必须发生总和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外加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刺激强度和刺激的持续时间能可影响外加刺激是否引起细胞兴奋,但不一定引起动作电位即兴奋的发生。
③选项D:局部电位发生总和未必能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4.发生巨幼细胞贫血的原因是
A.缺铁
B.蛋白质摄入不足
C.缺乏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
D.EPO生成不足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红细胞的生成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巨幼红细胞贫血是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主要原因是叶酸或维生素B₁₂缺乏等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受阻,因此本病呈大细胞性贫血,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巨幼变,形态呈大椭圆形。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₁₂时DNA的合成障碍可引起细胞核发育异常,幼红细胞分裂减慢,核质发育不平衡,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在体内核苷酸的合成,因此叶酸缺乏时,核苷酸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增殖速度下降,影响红细胞成熟,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甲硫氨酸循环最后一步N⁵-甲基四氢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反应生成四氢叶酸与甲硫氨酸,此反应需转甲基酶参与,辅酶含有维生素B₁₂,当维生素B₁₂缺乏时,转甲基反应受阻,影响四氢叶酸的再利用,同样影响红细胞成熟,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长期缺铁讲导致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障碍,造成缺铁性贫血。
③选项B: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蛋白质摄入不足时,机体出现负氮平衡,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红细胞也相应减少,发生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
④选项D:EPO主要由肾脏产生,EPO生成不足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肾性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
5.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凝血障碍和出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维生素K缺乏
D.抗凝血酶灭活延缓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血液凝固和抗凝
【答案解析】
①选项A:除FⅢ、FⅣ、FⅤ以外,大多数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严重,使其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患者发生凝血障碍和出血现象(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血小板由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而来,主要受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调节,而TPO主要由肝细胞产生,肝硬化时TPO合成减少,间接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将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而凝血时间正常。
③选项C: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维生素K缺乏将导致FⅡ、FⅦ、FⅨ、FⅩ合成减少。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出血可外源性补充维生素K来纠正,而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外源性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
④选项D:肝脏是合成抗凝血酶的主要器官,因此,肝功能障碍主要引起抗凝血酶合成减少,而不是灭活延缓。
6.下列关于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内流进行性增强
B.K⁺外流进行性衰减
C.Ca²⁺内流进行性增强
D.Cl⁻流进行性衰减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参与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与Ik、If和ICa-T有关。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与Cl⁻内流无关(D错),故本题选D。
②选项A:If电流是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是Na⁺内流,在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③选项B:IK通道的去激活关闭所造成的K⁺外流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最重要的离子基础。
④选项C:T型钙流:当4期自动去极化到-50mV时,T型钙通道被激活开放,引起少量的内向T型钙流(ICa-T),成为4期自动去极化后期的一个组成成分。
7.由下蹲位突然起立时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是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循环血量减少
C.外周阻力增加
D.心率突然减慢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由蹲位突然起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重新分配,下肢由于静脉因跨壁压增大而扩张,容纳更多的血液,此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昏厥(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体位改变并不会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③选项C、D:外周阻力的大小和心率的快慢主要影响动脉舒张压的高低,而不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8.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原因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支气管口径
C.气流形式和速度
D.肺组织的弹性阻力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肺通气的阻力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气道阻力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受气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的影响,其中以气道口径最为重要(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肺泡表面张力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来源。
③选项C:气道阻力也受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④选项D: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
9.下列关于发绀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见于血中去氧Hb≥50g/L时
B.出现发绀通常表示缺O₂
C.出现发绀不一定缺O₂
D.缺O₂—定出现发绀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O₂在血液中的存在和运输形式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缺O₂不—定出现发绀,如严重贫血或CO中毒时机体有缺氧但并不出现发绀(D错),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发绀(紫绀)是指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大于50g/L时,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③选项B:出现发绀常表示缺O₂。
④选项C:出现发绀不一定缺O₂,如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增多,有发绀症状但并不缺O₂。
10.切断家免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的改变是
A.变浅变快
B.变浅变慢
C.变深变快
D.变深变慢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考试大纲未要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肺扩张反射是肺扩张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使呼吸变浅变快;肺萎陷反射是肺萎陷时增强吸气活动的反射,使呼吸变深变慢。综合以肺扩张反射效应为主。反射的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气道平滑肌中,并不是位于肺泡壁内。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迷走神经后肺扩张反射被抑制,因此效应是呼吸变深变慢(D对),故本题选D。
11.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头期分泌主要是体液调节
B.胃期分泌兼有神经和体液调节
C.肠期分泌主要是神经调节
D.头期、胃期和肠期分泌都有自身调节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胃液的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按刺激部位的不同,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头期主要接受神经调节。
③选项C:肠期主要接受体液调节。
④选项D:头期、胃期和肠期分泌均不存在自身调节。
12.下列关于促胰液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胰腺细胞分泌胰酶
B.促进胰腺小导管分泌水和HCO₃⁻
C.促进肝胆汁分泌
D.抑制胃液分泌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胰液的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A:促胰液素由小肠上段粘膜的S细胞分泌,促进胰液分泌为缩胆囊素主要生理作用,可促进胰腺分泌消化酶,抑制胃液分泌素的释放(A错),故本题选A。
②选项B: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主要促进胰腺分泌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
③选项C:促胰液素促进胆汁中的碳酸氢盐分泌。
④选项D: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
13.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膜上可将寡肽转运入细胞的转运体是
A.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
B.K⁺-氨基酸反向转运体
C.Na⁺-肽同向转运体
D.H⁺-肽同向转运体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小肠内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寡肽可被上皮细胞摄取,在上皮细胞顶端膜上存在二肽和三肽转运系统,称为H⁺-肽同向转运体,可顺浓度梯度由肠腔向细胞内转运H⁺,同时逆浓度梯度将寡肽同向转运入细胞。进入细胞的二肽和三肽可被细胞内的二肽酶和三肽酶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后者经基底侧膜上的氨基酸载体转运出细胞,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这一转运过程需要Na⁺泵活动以维持Na⁺的跨膜势能,进而维持H⁺的浓度梯度(D对),故本题选D。
14.新生儿棕色脂肪组织具有产热功能的关键性生物分子是
A.瘦素
B.解耦联蛋白
C.增食因子
D.脂联素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新生儿体内含有较多的褐色脂肪组织,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中存在解耦联蛋白(UCP),使经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建立的质子跨膜电-化学势能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不能用于合成ATP(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瘦素主要存在于白色脂肪组织中,其主要作用是调节体内脂肪存储量并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
③选项C:增食因子与瘦素的作用相反,是一种具有增强食欲作用的神经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④选项D: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在糖与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15.与血浆比较,原尿中物质含量明显改变的是
A.水
B.蛋白质
C.Na⁺、K⁺
D.葡萄糖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成分如水、Na⁺、K⁺、葡萄糖等各种晶体物质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滤过膜,故与血浆相比原尿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水、Na⁺、K⁺、葡萄糖等各种晶体物质的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16.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分泌NH₄⁺和NH₃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完成细胞内代谢
B.排泄体内毒素
C.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D.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存在Na⁺-H⁺交换体,可介导NH₄⁺(由NH₄⁺代替H⁺)的分泌。肾脏分泌NH₃和NH₄⁺的来源为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谷氨酰胺代谢生成NH₄⁺的同时生成了HCO₃⁻,NH₄⁺分泌至小管液,HCO₃⁻则重吸收进入血液。NH₃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在生理情况下,肾脏分泌的H⁺约有50%由NH₃缓冲,H⁺可与NH₃结合形成NH₄⁺随尿排出体外。故氨的分泌也是肾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C对),故本题选C。
17.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和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A.动脉血压降低
B.循环血量减少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情绪紧张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尿生成的体液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神经元合成的,其分泌和合成受多种因素调节。体液渗透压的改变:由于晶体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是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循环血量减少(经心肺感受器)、动脉血压降低(经压力感受器)、情绪紧张等因素均能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分泌,但相对于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来说,是次要因素。
18.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
A.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不变
B.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不变
C.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
D.左、右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侧眼的视网膜时,双眼的瞳孔均缩小,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过程为: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缩瞳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无论是刺激单侧眼还是双侧眼,都会引起双侧瞳孔同等程度的缩小。因此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左、右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D对),故本题选D。
19.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愈后常有肢体肌萎缩后遗症.具上要原因是
A.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
B.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
C.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
D.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神经的营养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神经有两个作用,一是功能支配,二是营养作用,神经末梢还释放某些营养因子,调整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缓慢但持续地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状态,这类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脊髓灰质炎患者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后,它所支配的肌肉将发生萎缩就是肌肉失去神经营养性作用的结果(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均不是脊髓灰质炎患者肢体萎缩的病因。
20.下列关于基底神经节运动凋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动随意运动
B.调节肌紧张
C.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D.参与运动的设计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运动的分类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基底神经节是指皮层下一些核团的总称。发动随意运动的是大脑皮层,而不是基底神经节(A错),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协调、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可能都有关。
③选项D:可以认定基底神经节可以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