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中,负反馈控制特点是
A.迅速
B.有波动
C.有预见性
D.有可能失误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反馈的特点包括波动性和滞后性。波动性比如血压突然升高,经压力感受器作用血压下降,血压上下波动;滞后性指的是负反馈的信息传递回来需要一定的时间(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前馈的特点:迅速、预见性、可能有误。比如胃容受性舒张,咀嚼食物时胃就开始扩张说明很迅速且有预见性,觉得不好吃把食物吐了则代表失误。
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通透的门控状态是
A.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开放
B.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关闭
C.激活通道开放,失活通道关闭
D.激活通道关闭,失活通道开放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电压门控钠通道存在三种功能状态,其中:静息态时,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激活态时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激活门开放,失活门逐渐关闭;失活态时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完全关闭(D对),故本题选D。
3.在生理止血过程中,与识别损伤部位有关的血小板生理特征是
A.血小板黏附
B.血小板聚集
C.血小板释放
D.血小板吸附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答案解析】
①选项A: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黏附、释放、聚集、吸附和收缩。与识别损伤部位有关是血小板黏附,血管损伤部位时内皮下胶原暴露,在血浆vWF因子桥梁作用下血小板膜上通过GPⅠb黏附于内皮下胶原上(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③选项C:血小板释放指血小板活化后将物质排出的现象。
④选项D:血小板吸附指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浆中凝血因子。
4.引起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主要离子是
A.INa
B.Ik
C.ICa-L
D.ICa-T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C:窦房结P细胞是慢反应细胞(还包括房室结细胞),0期去极化起主要作用的是ICa-L通道,ICa-L通道又称慢钙通道,0期去极化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Iɴₐ通道参与快反应细胞如心室肌细胞和蒲肯野细胞0期去极化。
③选项B:IK通道参与心肌细胞复极化过程。
④选项D:ICa-T通道参与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
5.能使功能余气量增加的呼吸系统病是
A.肺炎
B.矽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O₂和PCO₂的过度变化。增加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阻塞性通气障碍;减小见于肺实质性病变。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小气道痉挛收缩,肺泡内气体因气道变窄而排出减少,使功能余气量增加(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肺炎时肺泡内大量渗出物质占据使肺泡空间,功能余气量减少。
③选项B:矽肺时因肺泡大量破坏和肺实变,功能余气量减少。
④选项C:肺水肿大量液体占据使肺泡空间,功能余气量减少。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刺激呼吸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应较快
B.外周化学感受器较易适应
C.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效应等同
D.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对呼吸运动是必需的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中一定水平的PCO₂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对维持正常呼吸是必需的(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其中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应快。
③选项B:另外中枢化学感受器较易发生适应,当发生适应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④选项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更敏感但反应较慢。
7.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的原因是
A.抑制迷走迷走反射
B.抑制壁内神经从反射
C.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
D.增强肠胃反射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胃排空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控制包括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内因素,其中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促胃液素既能促进胃的运动,也能通过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抑制胃排空,总的效应是抑制延缓胃排空(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促进胃排空。
③选项D:食物对十二指肠的扩张刺激则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排空。
8.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和D
B.维生素B和K
C.维生素C和E
D.维生素PP和叶酸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K(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维生素D主要通过人体自身合成,或食物获取。
③选项C、D:维生素C、维生素PP、叶酸主要是食物提供。
9.测得某人的基础状态下的耗氧量为14L/h,体表面积1.5平方米,其BMR约
A.150 kJ/(m²·h)
B.167 kJ/(m²·h)
C.177 kJ/(m²·h)
D.186 kJ/(m²·h)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基础代谢及测定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BMR代表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代谢率常以单位时间(每天或每小时)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作为计量单位,即kJ/(m²•d)或kJ/(m²•h)来表示。采用简化的能量代谢测定法,即非蛋白呼吸商为0.82,相对应的氧热价为20.20kJ/L,因此只需测定受试者在基础状态下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体表面积,即可计算出基础代谢率:20.20kJ/L×14L/h÷1.6m²=176.75kJ/(m²•h),接近177kJ/(m²•h)(C对),故本题选C。
10.实验发现较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带正电荷的古旋糖酐分子
B.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C.电中性的右旋糖酐分子
D.带负电荷的无机离子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肾小球滤过膜由内向外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下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三层结构均有直径不同的小孔的机械屏障,和均含负电荷的电荷屏障,对不同分子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电荷同性排斥作用,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则较难通过带负电荷的滤过膜(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和电中性较易通过。
③选项D:无机离子属于小分子溶质,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11.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不属于醛固酮诱导蛋白的物质是
A.管腔膜上的钠通道
B.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
C.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D.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酶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尿生成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接受抗利尿激素(又称ADH或血管升压素)调节后嵌到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中,形成水通道,对水通透性增强(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醛固酮属于类固醇激素,通过细胞膜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胞质后,与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复合物进入细胞核通过基因调节机制,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包括管腔膜上的钠通道、基底侧膜上的钠泵和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酶。
12.与眼视近物所作的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
A.双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瞳孔在强光照射时缩小而在光线变弱时散大的反射,其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与视近物无关(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眼视近物时发生的调节称为眼的近反射,包括双眼会聚(视轴会聚)、晶状体变凸和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13.能阻碍突触前膜释放地质而影响突出传递的物质是
A.a-银环蛇毒
B.有机磷酸酯
C.肉毒梭菌毒素
D.三环类抗抑郁药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包括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和影响受体的因素。肉毒梭菌毒素影响递质释放,能阻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而影响突触传递(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α-银环毒素影响受体。
③选项B、D:有机磷酸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
14.甲状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而产生生物效应的收徒属于
A.核受体
B.G蛋白偶联受体
C.酪氨酸激酶受体
D.离子通道型受体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A:甲状腺激素是胺类激素,脂溶性强,穿过细胞膜作用于靶细胞内的受体属于核受体(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各种促激素和儿茶酚胺、血管升压素等作用于G蛋白耦联受体。
③选项C:胰岛素、生长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受体。
④选项D:离子通道型受体的典型代表是骨骼肌终板膜中的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甘氨酸受体阴离子通道。
15.1,25-二羟维生素D₃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A.升高血钙,升高血磷
B.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C.降低血钙,升高血磷
D.降低血钙,降低血磷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钙三醇即1,25-二羟维生素D₃可促进小肠吸收钙磷、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以及破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溶解,效应是升高血钙和血磷(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作用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③选项D:降钙素的生物作用是降低血钙、血磷。
16.下列关于睾酮对下丘脑腺垂体反馈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抑制GnRH的分泌
B.抑制FSH的分泌
C.抑制LH的分泌
D.降低腺垂体GnRH的反应性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睾丸功能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睾酮通过抑制GnRH间接抑制FSH为九版教材最新观点,按照九版教材本题无正确答案,但八版及更早版本教材认为睾酮对FSH的分泌无影响(B错),故本题选B。
②选项A:下丘脑-腺垂体-睾酮中当睾酮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后,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选项C:下丘脑-腺垂体-睾酮中当睾酮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后,通过负反馈抑制腺垂体分泌LH(黄体生成素)。
④选项D:同时也可通过降低腺垂体对GnRH的反应性。
17.蛋白质肽键的化学本质是
A.氢键
B.盐键
C.酰胺键
D.疏水键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肽键和肽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肽键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α-羧酸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键,羧基(-COOH)为含氧酸性基团,失去羟基后剩余基团称酰基,氨基失去氢后剩余基团称胺基,肽键的化学本质是酰胺键(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氢键、盐键和疏水键均为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键。
18.DNA在熔解时温度的变化是
A.280nm处的吸光度增加
B.容易和RNA形成杂化双链
C.CG之间的氢键全部断裂
D.50%的DNA双链被打开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核酸的理化性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在熔解温度时,50%DNA双链解离成单键(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DNA变性指加热等因素时下,维系双螺旋结构稳定的氢键(A=T、G≡C)逐渐打开成为两条单链,此过程中位于双螺旋内侧的碱基逐渐暴露。因碱基含有共轭双键,260nm处的紫外吸光度逐渐增加,当紫外吸光度达到最大变化值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定义定义为DNA的解链温度(Tₘ)或熔解温度。
③选项B:复性过程中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或RNA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核酸单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它们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
④选项C:在熔解温度时,50%的氢键断裂,而不是全部断裂。
19.磺胺药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机制是
A.不可逆抑制
B.竞争性抑制
C.反竞争抑制
D.非竞争抑制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英文简称GABA)的结构相似,竞争性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原题干二氢叶酸还原酶表述有误,9版教材称二氢蝶酸合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二氢叶酸和四氢叶酸的合成(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不可逆抑制可见于有机磷中毒(抑制胆碱酯酶)、重金属离子和路易士气(抑制巯基酶)等的抑制作用。
③选项C:反竞争性抑制可见于苯丙氨酸对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的抑制。
④选项D:非竞争性抑制可见于亮氨酸对精氨酸酶的抑制、哇巴因对钠泵的抑制和麦芽糖对α淀粉酶的抑制。
20.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是
A.提供葡萄糖进入血液
B.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C.加快葡萄糖的氧化速率
D.缺氧时为机体快速提供能量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糖无氧氧化相比有氧氧化步骤少,产能快,故生理意义是缺氧时为机体快速提供能量(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糖异生和肝糖原分解提供葡萄糖进入血液。
③选项B:乳酸、甘油、丙酮酸、部分氨基酸为糖异生的原料。
④选项C:葡萄糖的氧化速率受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而不是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