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医考官方指定网站
400-10234-66 在线时间:9:00-21:00

西南交通大学

首页 > 西南交通大学 > 院校资讯 > 正文

西南交通大学瞄准前沿优化布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校校长话“双”建设

发布时间:2022-08-30来源:昭昭医考

“双”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前不久,《关于深入推进世界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双”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连日来,新一轮“双”建设引发了各界关注和广泛讨论。本报邀请4所交通运输高校校长,畅谈如何持续深化“双”建设。

大学发展同国家发展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统筹推进“双”建设,是党和国家立足“两个大局”,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首轮“双”建设中,学校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总体要求,锚定“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大学”中长期建设目标,主动响应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川藏铁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需求,全力构建“交通+”学科建设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所有指标均位于第一档(显著),学科实力名列前茅。

在第二轮“双”建设期内,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主动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战略性回应,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中国特色、世界”为核心,进一步突出“培养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导向。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能力支撑。我们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双”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领域学术重镇,努力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交大方案”。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高质量内涵建设的出发点,贯彻落实“四为”方针,以培养“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健全“大思政”育人格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以学为中心”“以研为中心”,系统构建以探索发现为核心的“师生共同体”,持续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打造具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四个面向”,坚持“顶天立地”,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围绕川藏铁路、智能高速铁路、大轴重重载铁路、高速磁浮、新制式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与智能交通、智慧运维、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跨海桥梁与隧道建造技术、新材料、大数据、高原医学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轨道交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建设师资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坚持用“大先生”的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形成“战略科学家—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有序衔接的人才成长梯队。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决克服“五唯”等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团队评价、长周期评价,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按照“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智能引领、交叉融合”思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提升学科治理能力,激发学科创新活力,切实增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持续保持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发展势能,布局若干新工科专业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坚持“交通+”“智能+”“城市+”“绿色+”协同并进,强化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

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海外学科伙伴计划”,对标全球高校、学科,优化全球交流合作网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学生全球竞争力,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深化与铁路合作组织、国际铁路联盟的交流合作,持续引领全球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服务全球互联互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秉持“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牢牢把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汇聚改革合力、激发发展活力,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国之大才”、担当“国之大用”,踔厉奋发、勇毅进取,接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新格局。

深耕智慧交通 争创世界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王稼琼

近期,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了第二轮“双”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明确了新一轮“双”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新要求。北京交通大学在首轮建设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轨道交通行业特别是高速铁路实现世界引领的重要机遇,有力推进了特色鲜明世界大学和智慧交通学科领域的建设,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显著增强。

成效显著,首轮“双”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北京交通大学智慧交通学科领域首轮建设成效显著。取得教学成果奖和研究生教育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拥有17个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32门本科课程。在智慧交通学科领域建成20门优质精品课程。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团队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端人才18人次、青年英才22人次。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主持成果获国家一等奖等零的突破。主持成果获科研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增“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等5个重要或省部级平台。学校两个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教育部建设成效评价中,智慧交通学科领域总体评价为“第一档”(显著)。

学科引领,继续建设智慧交通学科领域。在深入总结首轮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北京交通大学新一轮“双”建设期将继续建设智慧交通学科领域。智慧交通学科领域以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为支撑,瞄准培养优秀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两方面核心任务,重点面向交通系统自主运行、复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设施设备健康管理、绿色与未来交通等4个服务领域,为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最大规模城轨、最大规模高速公路、最大规模城镇化、“一带一路”交通支撑提供人才、理论、技术、平台支持。在强化3个一级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实施学科群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更多冲击水平的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实现“到2025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位居世界水平,在交通、信息等领域的若干方向上引领国际前沿,为服务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特色鲜明世界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

突出特色,推动重点建设和改革任务取得实效。新一轮“双”建设期,北京交通大学将多方面深入推进“双”建设与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大学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未来交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实施“面向2035的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四个面向”,对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为增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作出重要贡献。发挥学校人才、知识、科技和文化的集聚作用,深度整合内外部资源,着力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以雄安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优化校区功能布局,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北京交通大学将继续完善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学科领域建设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完善学科创新发展体系,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产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特色鲜明世界大学建设,争取更多学科进入世界学科建设行列,继续在交通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服务交通强国 办出海事特色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孙玉清

大连海事大学注重把“双”建设统一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需求之中,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实际贡献,在回应时代需求时,努力做到让行业首先想到、让国家首先想到、乃至让世界首先想到。

把住三个重心 服务交通强国战略

“双”建设以来,大连海事大学自觉把学科建设融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牢牢把住“三个重心”,建设成效比较显著。

把住以特色优势学科拉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心。强化二级学科建设和管理,动态监测二级学科核心指标,加强学科对标发展,完善学科绩效考核机制,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重点方向取得突破,船舶运输安全、智能船舶开发及运用等方向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效海运物流、船舶污染防控与节能技术、海底工程技术、国际海事规则与海法创新研究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把住以国家战略行业重大问题牵引科技创新的重心。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先行先试,大连海事大学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首轮“双”建设中,聚焦海洋运输工程学科领域,规划了6个重点方向,每个方向都对应交通强国的一个关键领域,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把住以中国方案助推国家走进国际海事舞台的重心。“双”建设以来,学校深化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领域的话语权。代表我国首次承担IMO《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全套规则示范课程开发,研究制定与船员适任培训和评估相配套的教学国际技术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实现了“中国方案”从参与到引领的转变。

扭住两大特色 “对标施工”奔向世界

新一轮建设期内,大连海事大学要对标,办出海事特色、行业特色、中国特色,要聚焦学科生态特色、锚定服务面向特色。

紧扣特色优势构建学科群落。立足海洋运输工程领域,谋划好学科的关联性互动,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智能航运、航运经济与法规,强化工程类、信息类、人文社科类学科群建设,全力支撑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学科建设水平位居世界海事领域前列。

紧扣国家急需布局交叉学科。加强学科交叉顶层设计,通过自主设置综合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海洋法治等交叉学科带,推动传统学科改造升级,瞄准海事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培育具有海洋运输工程特色新的学科生长点,有组织地开展大团队、广交叉的学术攻关,加速培育“交通+”复合型人才。

面向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科技前沿领域,立足于载运装备智能化、新能源动力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领域优化布局,组织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揭榜攻关,逐步推动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目标,依托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新一代航运系统关键技术及示范、船舶绿色动力、能效及排放控制关键技术、港口装备绿色动力与能效优化技术等领域进行集中攻关,努力实现产业链和优势学科链的无缝对接。

面向行业急需高素质人才,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从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材建设、质量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系统性改革,探索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着力打造课内课外衔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通式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协同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打通供给与需求,切实培养出行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面向全球海事治理,按照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标准,打造海洋法治与文化智库,发挥其在全球海洋治理、维护海洋权益等领域的咨政辅政作用。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国际航运仲裁机构,积极贡献涉海法治专家力量。主动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事务,在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贡献海大智慧。作为亚太及大洋洲国际海事大学执委会委员单位,代表中国持续发声,持续引领世界海事教育,成为国际海事交流合作的桥梁和拥有海事领域国际话语权的国家智库。

厚植交通底蕴 赓续新篇

长安大学校长 沙爱民

“双”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高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安大学作为国家“双”建设高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引领,聚焦培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圆满完成了首轮“双”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学科建设路径,主动面向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立体交通网,积极拓展“交通+”学科内涵,形成了公路交通领域门类齐全、系统完善、优势突出的“大交通”学科体系,在特殊环境公路、绿色建养、智能装备、车路协同、智慧运维等方向实现了重要突破。

扎根中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广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服务急难险重任务。学校承担了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感知、运输网风险防控、智能车路协同、城市道路雨洪大数据监测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攻克了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难题,为引领交通基础设施向耐久、安全、绿色和智慧方向发展,以及推进设施网、运输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四网融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创新研发的北斗/GNSS监测系统多次成功预警甘肃等地突发性黄土滑坡灾害。2021年,学校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

超前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双”建设高校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布局“智慧+”“绿色+”“大数据+”“未来+”等新兴学科方向,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与管理、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完善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创新公路交通国际化育人模式,形成了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国际开拓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路交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长大模式”,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提质增效,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着力提升汇聚全球科教资源的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先后发起并组织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等双边、多边公路工程标准对接国际论坛,成立了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和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与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尼日利亚交通大学,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为全球交通建设和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在圆满完成首轮“双”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22年,学校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顺利入选第二轮“双”建设名单。面向新一轮建设,学校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愿景,确立了新时代西部高校创新发展之路和行业高校转型升级之路的“两个路径”,明确了重点推进的“五五战略”任务。学校将以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加主动地对接交通强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世界大学和学科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全力推进第二轮“双”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大道如虹,征程如歌。面向未来,长安大学将紧抓战略机遇,自觉践行新时代大学使命担当,深入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主动面向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战略需求,坚守以人才、成果、服务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使命,努力打造交通运输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长大力量。

上一篇:西南交大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四川赛区启动会 下一篇:西南交通大学关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暨“读懂中国”活动部署会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

院校导航

考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