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关于“2021昭昭医考官网临床执业医师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点及考题”精选考点与考题练习”相关内容,相信参加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都想学习,为帮助大家备考,在此昭昭医考官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2021临床执业医师高效定制班
基础知识/医学人文
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例题·B1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答案】C;C
【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以上关于“2021昭昭医考官网临床执业医师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点及考题”的文章由昭昭医考官网编辑整理搜集,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昭昭医考官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历年题目题目实战演练
章节练习章节专项突破
模拟考试优质模拟题
练习记录提高复习效率
8.54MB 下载数8569
7.36MB 下载数6598
7.98MB 下载数5698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