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正常发育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是由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引起的,随着细胞数量的减少,可称为萎缩。间质细胞经常增生。
萎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主要涉及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蛋白质降解的增加起着关键作用。
萎缩包括实质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减少。也根据最初的病因分为病理性萎缩和生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常见于青春期胸腺萎缩和绝经后生殖系统卵巢、子宫、睾丸萎缩。
病理性萎缩一般包括:
1.营养不良性萎缩: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血液消耗过多引起。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慢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萎缩,脑缺血引起的脑萎缩。
它可能是由系统或局部因素引起的。系统性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消化道梗阻、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全身器官的萎缩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血液消耗过多引起的,往往按一定的顺序发生,即先脂肪组织萎缩,再肌肉萎缩,然后肝、脾、肾等器官萎缩,而心、脑萎缩发生在最后。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往往是由局部慢性缺血引起的,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由组织或器官的长期压迫引起。如尿路梗阻(结石、肿瘤等。),肾积水压迫肾实质引起的肾萎缩。造成这种萎缩的压力不必太大,关键是一定的压力持续存在。
3.废用性萎缩:由器官功能和代谢的长期衰退引起。比如骨折后,长期躺着不动的肌肉可能会因为新陈代谢缓慢而逐渐萎缩。
4、失神经萎缩: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引起的效应器萎缩。例如,脊髓灰质炎的肌肉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其控制的器官和组织可能萎缩,如脊髓灰质炎引起的下肌肉萎缩。
5.内分泌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靶器官细胞萎缩。例如,绝经后,子宫收缩
引起变化: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大量细胞器退化。在萎缩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发现脂蓝蛋白颗粒,这是富含磷脂的细胞器的残留物,在细胞中没有完全消化。在萎缩的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或者两者都有。萎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大多下降,通过减少细胞体积和血液供应,在营养、激素、生长因子的刺激和神经递质的调节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去除病因后,轻度病理性萎缩的细胞可能恢复正常,但持续性萎缩的细胞可能最终死亡。而实质细胞萎缩,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可以增殖,甚至导致器官组织体积增大,此时称为假肥大。
大脑缩小时,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切面皮质变薄,除了体积和重量减轻。
生物体的影响:萎缩是一种可逆的变化。通常病因消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可以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病变继续发展,萎缩的细胞最终会消失。萎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大多下降。比如肌肉萎缩时,收缩力降低;当大脑萎缩时,思维能力减弱,记忆力下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