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心 题库 直播 试听 APP下载 微信 在线咨询
医学考研
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医学考研 > 备考资料 > 正文

西医生理学细胞生物电现象: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

来源:昭昭医考 2021-03-01

西医生理学细胞生物电现象: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
一.兴奋性的概念
1.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
2.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和腺体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为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在现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成为动作电位的代名词。只有那些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是指反应困难。
二.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的概念:刺激是指能够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阈强度和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可以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阈值通常用于衡量兴奋程度。阈值与兴奋性水平成反比。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就越低。反之,兴奋度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值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对组织没有任何作用。
除了被身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到外,刺激组织兴奋所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也必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值强度,无论刺激持续多长时间,都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无论使用多大强度,都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三.不应期存在的意义
不应期存在的意义: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一次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一个细胞每单位时间能被激发的次数,即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绝不会超过不应期的倒数。
四.尝试描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概念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被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生物电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生产条件:
细胞内K的浓度比细胞外高近30倍。
静止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小。
B.生产过程:
k沿着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C1-因不能穿透细胞膜而在膜内受阻。结果,膜外的正电荷增加,电势变为正,而膜内的负电荷增加,电势变为负,从而在膜内外形成电势差。当钾流出的浓度差和钾流出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平衡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就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也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保持细胞内负外正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
3.动作电位的概念是指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逆转,以及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可扩散的电位变化。
4.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由上升分支(去极化期,膜内电位从-90mV上升到30mV)和下降分支(复极期,刺激前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组成。
在生产过程中,细胞外的Na沿浓度梯度流入细胞当膜内负电位降至阈值电位Na通道完全打开Na沿浓度梯度瞬间大量流动, 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减少消失后膜内正电位出现膜内正电位增加到足以抵抗因浓度差引起的Na流入跨膜离子移动,膜两侧电位达到新的平衡点,形成前电位的上升分支, 主要是钠流入形成的平衡在去极化过程中,钠通道被去激活和关闭,钾通道被激活和打开,钠流入停止,膜对钾的通透性增加,钾通过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流出,使膜中的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直到回到静止值,从30mV到-9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分支(复极期)。 这个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当膜复极完成时,膜上的钠钾泵开始主动将钠泵出膜外,将膜外损失的钾泵回膜内。钠钾离子的输运是耦合的,以恢复激发前离子分布的浓度。
五.动作电位的特征:
全有或全无’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的幅度。接受有效刺激后,细胞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度会达到最大,刺激强度会增加,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第二,传导不衰减。动作电位在细胞膜某处产生后,可以沿着细胞膜传递,无论传递距离有多远,其幅度和形状都不会改变。脉冲传导:由于不应期,多个连续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所以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形成脉冲型。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热门课程 更多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