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紧张进行中,发烧在此整理——2020年考研西医综合冲刺复习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正常人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发热和散热的过程是由神经和体液因素动态平衡的,从而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身体在热源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上升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 ~ 37左右,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有小幅波动。24小时内,下午体温略高于上午,经过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略有上升,但一般波动幅度不超过1。
女性月经和怀孕前体温略高于正常。由于代谢率低,老年人的体温相对低于年轻人。此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以稍微升高。机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当产热量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产生热量。1.产热产热源包括外源和内源。(1)外源热源:外源热源有很多种,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炎性渗出液和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一些类固醇物质,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醇酮;多糖成分、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等。
外源性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分子量非常大的细菌内毒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以下机制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和释放内源性热原,引起发热
。(2)内源性热原:又称白细胞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心的体温设定点,使设定点(温度阈值)升高。体温调节中枢必须重新调节体温,发出冲动,通过垂体内分泌因子增加代谢或通过运动神经收缩骨骼肌(临床表现为寒战),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和竖毛肌收缩,停止出汗,减少散热。
这种综合调节使得发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导致发热。2.非热原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温度调节中心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3)导致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病因及分类: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更常见。1.传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无论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局部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以下原因:(1)无菌性坏死吸收:组织细胞坏死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组织蛋白分解和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也称吸收热。
常见于:机械、物理或化学损伤,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肺、脾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组织坏死、细胞破坏,如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2)抗原抗体反应:su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一些发热因素在没有内源性热源的情况下,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设定点上移,发出调节冲动,导致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体质:如中暑;2化学类: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以上原因均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其功能障碍,引起发热,表现为高热无汗。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