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截止2010年8月,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32人(教授、副教授88人;具有博士学位69人,硕士学位70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5人,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0人,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教师16人,辽宁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有47人获得132项校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43人次在165个市级以上的学会、研究会担任各种职务。
教学成果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本科各专业82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全国较早地进行了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正在进行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改革,为以基础医学学科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为特点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自 2004年以来,我院共获得教改立项课题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15项。2004年以来,我院获得了25项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年)、微生物学(04年)、生物化学和卫生学(05年)、组织胚胎学(06年)、生理学(07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主编教材39部,其中规划教材9部。2006年唐建武教授主编的《病理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仲来福教授主编的《卫生学》和张卓然教授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获三等奖;黄敏教授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教材称号;5部主编教材选题列入“卫生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一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其相应的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2004年以来共承担纵向课题113项,其中包括1项专项基金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承担教育部、辽宁省等各类基金49项,市级各类项目10项;总计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金额达1577余万元。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和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选派14名教师 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深造,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学院讲学及指导教学、科研工作, 建立国际合作项目17项。近三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70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92篇,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成果1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
学院下设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病理生理学、微生态学和运动医学基础12个教研室,此外还有机能学、形态学、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校院共管的中心实验室。基础医学院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省级高校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省级高校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始建于1949年,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建一流的重点学科,200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多年来形成了持续稳定,有较大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方向。主要包括:寡糖及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调控、寡糖与肿瘤转移及炎症、结核菌细胞壁糖合成关键酶转基因研究、平滑肌轻链激酶研究、、肿瘤分子生物学等。本学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李菖蒲、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朱正美、赵宝昌、 崔秀云 教授等,他们敬业精神强,治学、科研作风严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现有师资22人, 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有8名在国外留学和研究经历的归国人员。近年来承担课题各类横向和纵向课题40余项:973分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创新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基金等多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JBC、Leukemia,BBRC,BBA等SCI收录论文45篇。撰写论著14部,转让高新科技研究成果2项。
申请和获批基因工程药物等专利9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我校1947年建校就成立的最早的学科之一,著名病理学家杨简院士曾在此工作。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东北最早的博士点之一。自80年代以来一直被辽宁省列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精品课程。多年来已形成6个稳定的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肿瘤转移与多项分化研究;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肿瘤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心血管病理。师资力量强、梯队合理: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9名,其中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全国3个专业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4名教师为辽宁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学术水平较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项目17项、“八五”国家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自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或进步奖4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卫生部甲级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卫生部科学大会奖6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参考书及专著4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包括两个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始建于1949年,我国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薛社普院士,马秀权教授为教研室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解剖学教研室始建于1950年,第一任主任为简仁南教授,第二任主任为著名解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汝康教授。老一辈艰苦创业,勤奋治学,作风严谨的创业精神,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被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组织胚胎学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同年成为辽宁省教育厅“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和药物筛选”创新团队主力成员。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30名,技术员5名。教师中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发明家1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1人。学科现有5个研究方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63和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20篇,国内核心期刊杂志200余篇。获得省市科学研究奖励10余项,获发明专利3项并有1项转化为成果。主编发表专著5部,参编和副主编教材30余部,中标卫生部CAI课件1项。承担本科、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