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负反馈
【答案解析】
①选项E: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三种调节方式,经过这三种调节方式的调节之后,会呈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极为多见,在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动脉血压的肌源性自身调节等(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B、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大多数情况下介导了负反馈调节,少数情况下介导了正反馈调节。
③选项D:正反馈调节相对少见,并且没有纠正偏差的功能,一般对稳态的维持不发挥作用。
2.葡萄糖从细胞外液进入红细胞内属于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易化扩散
【答案解析】
①选项C:体内许多重要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跨膜转运就是经载体易化扩散实现的,除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外,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均属于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红细胞和脑细胞(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B:葡萄糖进入进入红细胞内属于属于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而非经通道易化扩散。
③选项A、D、E:葡萄糖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进入其它细胞如红细胞内属于属于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3.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维持主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高
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主动转运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其形成和维持源自于膜上Na⁺-K⁺泵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吸入K⁺排出Na⁺的作用(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在静息状态下,膜对Na⁺、K⁺都有一定通透性,虽然这时对K⁺的通透性相对较高,但由于膜内有机负离子的吸引,外漏的较少,而Na⁺受浓度差和电位差的驱动漏入到胞内的数量则相对较多。
③选项B:去极化刺激可引起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
④选项C: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浓度差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使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达到胞质内的10倍左右,细胞内的K⁺浓度达到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
⑤选项E:Na⁺-K⁺泵消耗ATP,但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维持主要不是由于膜上ATP的作用。
4.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
A.递减信号
B.高耗能信号
C.模拟信号
D.数字式信号
E.易干扰信号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不连续的,类似于计算机语言中的“0”或“1”,所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数字式信号而不是模拟信号(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神经纤维通过产生动作电位来传导电信号,因此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既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又具备动作电位的一般特点:动作电位是不衰减传播的。
③选项B: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其中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进行传导,耗能较低。
④选项C: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又称为连续信号,如我们感受器官所感受到的光,声音,压力等外界刺激都为模拟信号,局部电位是以信号的大小进行强弱线码,是模拟信号。
⑤选项E: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它们同时传导兴奋时互不干扰,如同相互“绝缘”,这是因为神经纤维被相对大容量的细胞外液“浸泡”单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神经冲动的局部电流又很微弱。
5.异长调节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A.平均动脉压
B.心率贮备
C.心力贮备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D: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调节。对中空球形的心脏来说,心室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平均动脉压则为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③选项B:正常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为60~100次/分。假如搏出量保待不变,使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当心率达160~180/分时,心输出量可增加至静息时的2~2.5倍称为心率贮备。
④选项C: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⑤选项E:当大动脉压突然升高而使搏出量暂时减少时,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将增多,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多。
6.下列哪项可用来衡量心肌自动节律性的高低
A.动作电位的幅值
B.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C.自动兴奋的频率
D.阈电位水平
E.4期膜电位自动去极化速率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心肌的自律性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兴奋的特性,自律性的高低即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动作电位的幅值即动作电位的超射值,与心肌自动节律性的高低无关。
③选项B:单独就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或阈电位水平而言,并不足以用来衡量心肌自动节律性的高低。
④选项D:自律性的高低也受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差距的影响,最大复极电位的值减小,或阈电位水平下移,都能使二者之间的差距缩短,进而使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减少,最终导致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⑤选项E:自律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E也正确,但原参考答案为B)。
7.关于微动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调节动脉血压中起主要作用
B.在调节器官血流量中起主要作用
C.其管壁的可扩张性比中动脉的大
D.收缩时,组织液的生成量减少
E.其管壁平滑肌的张力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微动脉受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三大调节方式的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主要的调节方式,自身调节相对来说是次要的,微动脉管壁平滑肌张力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属于代谢性自身调节的范畴(E错),故本题选E。
②选项A:所有血管类型中,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构成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的主要部分。微动脉收缩时,外周阻力增加,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由于舒张期末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心缩期主动脉内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微动脉舒张时则相反。故微动脉在调节动脉血压中起重要作用。
③选项B:由于微动脉占总血流阻力的比例较高,因此微动脉阻力对控制微循环血流量起主要作用。
④选项C:血管的顺应性与血管的初始容积有关,血管的初始容积愈大,则顺应性就愈小。
⑤选项D: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密度高于微静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将增大,可使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的生成减少而重吸收增加。
8.关于动脉血压形成的机理,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个因素都有关
B.心室收缩时可释放动能和势能
C.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的变化幅度相同
D.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向主动脉射出60ml~80ml血液
E.左心室射血是间断的,动脉血流是连续的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心动周期各时相中左心室压力、容积和瓣膜等变化示意图(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动脉血压形成的机理与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个因素都有关。
③选项B:心脏射血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作为血液流动的动能,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大动脉扩张所储存的势能,即压强能。
④选项D: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125ml,收缩末期容积约55ml,二者之差值即为搏出量,约70ml。
⑤选项E: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这一方面可将心室的间断射血转变为动脉内连续流动的血液,另一方面又可维持舒张期血压,使之不会过度降低。
9.CO₂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率比O₂快20倍,主要原因是CO₂
A.为主动转运
B.易通过呼吸膜
C.分压梯度比较大
D.分子量比O₂大
E.在血中溶解度较大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肺换气的基本原理
【答案解析】
①选项E:气体分子的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称为扩散系数,它取决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性。CO₂的扩散系数约为O₂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₂的24倍,虽然CO₂的分子量略大于O₂的分子量(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CO₂通过呼吸膜扩散为单纯扩散。
③选项B:CO₂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₂快20倍,主要原因是CO₂在血中溶解度较大。
④选项C:分压梯度与CO₂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率比O₂快20倍的原因无关。
⑤选项D:CO₂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率比O₂快20倍的原因与分子量无关。
10.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
A.直接兴奋延髓吸气神经元
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C.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
E.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化学感受器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₂、CO₂和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种。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在动脉血PO₂降低、PCO₂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③选项B: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④选项D: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其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
⑤选项E: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11.关于促胰液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肝胆汁分泌
B.促进胰液分泌
C.促进胃运动
D.促进胰腺分泌HCO₃⁻
E.促进小肠液分泌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胰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运动(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促胰液素对肝胆汁分泌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③选项B:促胰液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液分泌。
④选项D: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HCO₃⁻。
⑤选项E: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都能刺激小肠液的分泌。
12.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流经肾的血浆量为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D:肾血流量是指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流量。肾血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肾脏的血浆量。
③选项E:肾脏血流大概占到了百分之10左右。
13.各段肾小管中,重吸收占首位的是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近曲小管
E.髓袢降支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D: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在各段肾小管中,近端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是调节水平衡的关键。
③选项C:髓拌升支粗段对水不通透,故小管液在沿升支粗段流动时,渗透压逐渐降低,而管外渗透压却逐渐升高。
④选项E:髓袢降支细段是开始水盐分离的部位,只对水通透。
14.“神经激素”是指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E.使神经兴奋的激素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机体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神经激素是指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最典型的神经激素包括抗利尿激素、缩宫素和下丘脑调节肽(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神经激素并非指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使神经兴奋的激素,ABDE选项不符合神经激素的概念。
15.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E.通过轴突-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中枢抑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突触前抑制是由兴奋性外来神经元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通过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或使突触前膜复极化速度加快等机制,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突触前抑制是通过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或使突触前膜复极化速度加快等机制。
③选项C: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通过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④选项E:突触前末梢也可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触而形成轴突-轴突式突触,后者是构成突触前抑制或突触前易化的结构基础。
16.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B.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C.牵张反射加强
D.梭外肌收缩
E.梭内肌舒张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脊髓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当γ传出纤维受刺激,使肌梭收缩成分收缩时,其收缩强度虽不足以引起整块肌肉缩短,但可牵拉肌梭感受器,引起Ⅰa类传入纤维放电增加(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③选项B: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支配梭外肌的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强。
④选项D: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梭外肌收缩(D也正确,但原参考答案为C)。
⑤选项E: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梭内肌收缩。
17.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B.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觉醒和睡眠
【答案解析】
①选项E:网状结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刺激网状结构可以将猫从睡眠中唤醒,而破坏网状结构动物便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网状结构接受躯体和内脏的各种传入冲动,由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弥散性投射到达大脑皮层。
③选项B:网状结构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④选项C:网状结构是一个反复换元的部位,存在多突触接替。
⑤选项D:网状结构接受躯体和内脏的各种传入冲动,由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弥散性投射到达大脑皮层。
18.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妊娠子宫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未孕动物的子宫平滑肌,但可兴奋有孕动物的平滑肌(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于虹膜辐射状肌的α₁受体使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瞳孔扩大。
③选项B: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通过作用于β受体使膀胱逼尿肌松弛。
④选项C:副交感神经的大部分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通过激活M受体,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但对消化道的括约肌则起抑制作用。
⑤选项E: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的β₂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9.以下哪种氨基酸是含硫的氨基酸
A.谷氨酸
B.赖氨酸
C.亮氨酸
D.蛋氨酸
E.酪氨酸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含硫氨基酸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含硫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不属于含硫氨基酸。
20.不同的核酸分子其解链温度(Tₘ)不同,以下关于Tₘ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中C-G对比例愈高,Tₘ愈高
B.DNA中A-T对比例愈高,Tₘ愈高
C.核酸愈纯,Tₘ范围愈大
D.核酸分子愈小,Tₘ范围愈大
E.Tₘ较高的核酸常常是RNA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核酸的理化性质
【答案解析】
①选项A:GC的含量越高,Tₘ值越高,这与C≡G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仅2个氢键,破坏C≡G需要的温度更高有关(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GC的含量越高,Tₘ值越高,这与C≡G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仅2个氢键,破坏C≡G需要的温度更高有关。
③选项C:核酸愈纯,Tₘ范围均愈小。
④选项D:核酸分子愈小,Tₘ范围均愈小。
⑤选项E: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而RNA分子一般以单链存在,所以Tₘ较高的核酸常常是DNA。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