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医考官方指定网站
400-10234-66 在线时间:9:00-21:00
首页 > 历年考题(考生回忆版) > 正文

医学考研1999年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2-06-27来源:昭昭医考

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下列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动脉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E.平均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机体生理功能的自身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影响的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是因为过度通气时,肺通气量增加,呼出的CO₂增多,血液中PCO₂下降,呼吸中枢因缺少足够的CO₂刺激而受到抑制造成的,属于化学感受器介导的神经调节。

③选项B: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导致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回升。

④选项C: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调控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⑤选项D:胰岛素是促进物质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浓度稳定的关键激素。

 

2.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细胞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C.细胞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细胞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细胞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静息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离子的净扩散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下来。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K⁺达到平衡电位时,依然存在浓度差驱动力,只不过该驱动力与电驱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的浓度差驱动力源自于细胞内高K⁺、细胞外低K⁺的浓度梯度,故K⁺达到平衡电位时,细胞膜两侧K⁺浓度梯度并不为零。

③选项B:K⁺达到平衡电位时,依然存在浓度差驱动力,只不过该驱动力与电驱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的浓度差驱动力源自于细胞内高K⁺、细胞外低K⁺的浓度梯度,故细胞内K⁺浓度应该大于细胞外。

④选项C:K⁺达到平衡电位时,依然存在浓度差驱动力,只不过该驱动力与电驱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位驱动力也不为零。

⑤选项D:K⁺达到平衡电位时,依然存在浓度差驱动力,只不过该驱动力与电驱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的平衡电位接近静息电位,为负值。

 

3.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的扩布方式是电紧张性的

D.动作电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在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E:不同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不同的形态(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全或无”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给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

③选项B:当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其幅度便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大(全)。

④选项C: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一个由电紧张电位引起的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动作电位的扩布过程。

⑤选项D: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受刺激处的局部细胞膜,而是沿膜迅速向四周传播,甚至传遍整个细胞,而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4.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的共同点中,错误的是

A.都有开放状态

B.都有关闭状态

C.都有激活状态

D.都有失活状态

E.都有静息状态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失活状态是指通道在激活态之后对去极化刺激不再反应的状态,膜电导实验表明,钠离子在去极化过程中逐渐失活,而钾离子则不存在失活状态(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都有开放状态。

③选项B: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都有关闭状态。

④选项C: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都有激活状态。

⑤选项E: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都有静息状态。

 

5.在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

A.受体和离子通道是两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B.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通道蛋白质

C.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一个蛋白质分子

D.受体与离子通道是一个蛋白质分子

E.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的受体为N₂型乙酰胆碱受体,也称N₂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这是一类兼有通道和受体功能的蛋白分子(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在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受体和离子通道是一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③选项B: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直接影响通道蛋白质(可使通道的构象发生改变,引起闸门开放,产生Na⁺和K⁺的跨膜移动且以Na⁺内流为主,导致膜电位改变,最终引起肌细胞兴奋)。

④选项C:受体与第二信使不属于一个蛋白质分子。

⑤选项E:第二信使在受体结合之后。

 

6.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O型血的人为“供血者”

C.AB型血的人为“受血者”

D.将O型血液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时,应少量而且缓慢

E.Rh阳性的人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输血原则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A错),故本题选A。

②选项B:曾把O型血的人成为供血者。

③选项C:曾把AB型血的人称为受血者。

④选项D: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可输入少量配血基本相合的血液(<200ml),但血清中抗体效价不能太高(<1:200),输血速度也不宜太快。

⑤选项E:Rh阳性的人接受Rh阴性的血液时,交叉配血主侧(受血者血浆对供血者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次侧(供血者血浆对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根据输血原则,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必要时可少量、慢速输血。

 

7.在肾上腺素作用下,心室功能曲线向哪个方向移位

A.正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E.右下方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逐步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并测量相对应的心室搏出量或每搏功,将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横坐标)与相对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纵坐标)的数据绘制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在肾上腺素作用下,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相同的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对应更高的搏出量或每搏功,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

 

8.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血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C.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愈远,压力感受器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愈强

D.其它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搏压增大

E.男、女性的动脉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动脉血压的测量

【答案解析】

①选项E:男、女性的动脉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收缩压比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③选项B: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而不等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④选项C:由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可知,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越远,压力感受性发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越弱。

⑤选项D: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致使心缩期主动脉内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使收缩压升高程度较小,故脉压减小。

 

9.生理情况下,下列哪一项对收缩压的影响最大

A.心率的变化

B.心输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挺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选项C: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

④选项D:循环血量的变化主要影响平均充盈压。

⑤选项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主要影响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10.心交感神经引起心缩力加强的主要机制是

A.明显增加Ca²⁺通道开放概率

B.减弱自律细胞4期的内向电流

C.使复极相K⁺外流减慢

D.减弱肌钙蛋白的Ca²⁺亲和力

E.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经过信号转导增加Ca²⁺通道开放概率(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D、E:去甲肾上腺素与β₁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AC-cAMP-PKA通路,使胞内cAMP水平升高,PKA活性增高,致使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磷酸化而被激活,开放概率增加,进而使平台期Ca²⁺内流增加,内流的Ca²⁺又激活连接肌质网(JSR)膜中的ryanodine受体(RYR),通过钙触发钙释放机制使胞质内Ca²⁺浓度进一步升高,引起正性变力的作用。

 

11.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低

E.静脉压增高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心肌收缩力增强时,由于射血量增多,心室内剩余血量减少,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从而对心房和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增强,故回心血量增多(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心脏收缩为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提供动力。因此,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肌收缩力呈正变关系。心肌收缩力增强时,射血时心室排空就较完全,在心舒期室内压就较低,因而对心房和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就较大,回心血量增多。

 

12.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D.余气量×呼吸频率

E.肺活量×呼吸频率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答案解析】

①选项A: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D、E: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为了计算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应以肺泡通气量为准,它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13.正常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相当于

A.余气量

B.呼气储备量

C.功能残气量

D.吸气储备量

E.总肺容量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肺通气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余气量是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③选项B:呼气储备量即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④选项D:吸气储备量即补吸气量,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⑤选项E:总肺容量即肺总量,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14.关于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O₂和CO₂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B.O₂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O₂与血红蛋白结合快、可逆、需要酶催化

D.CO₂主要以HCO₃-形式运输

E.CO₂和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不需酶的催化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O₂和CO₂在血液中的存在和运输形式

【答案解析】

①选项C:Hb和O₂的结合反应快,不到0.01秒,可逆,解离也很快。结合和解离不需要酶的催化,但可受PO₂的影响(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血液中所含的O₂仅约1.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98.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是有效地运O₂工具,也参与CO₂的运输。

③选项D:血液中所含的CO₂约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9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前者约占88%,后者约占7%。

④选项E:进入红细胞的一部分CO₂可迅速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HHbNHCOOH,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而且迅速、可逆。

 

15.关于食管-胃括约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该部位平滑肌增厚

B.其内压力比胃内高0.67~1.33kPa(5~10mmHg)

C.食物经过食管时可反射性舒张

D.胃泌素可刺激其收缩

E.可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答案解析】

①选项A:食管下端近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A错),故本题选A。

②选项B:食管下端近贲门处的压力比胃内压高5~10mmHg。

③选项C:当食物进入食管后,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下括约肌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

④选项D:食物入胃后,可引起胃液素和胃动素等的释放,使食管下括约肌收缩。

⑤选项E:食管下端近贲门处的高压区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类似括约肌的作用。

 

16.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经实现的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末梢释放ACh

C.迷走神经末梢释放某种肽类物质

D.壁内神经丛兴奋

E.迷走神经引起胃黏膜释放前列腺素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胃运动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而实现的,但参与该反射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某种肽类物质(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容受性舒张是指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的过程,其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为迷走神经,其中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某种肽类物质。

 

17.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胆盐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C.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肝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E.胆囊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胆囊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加深,为深棕色,因HCO₃⁻在胆囊中被吸收因而胆囊胆汁呈弱酸性(E错),故本题选E。

②选项A: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

③选项B:胆汁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④选项C:胆汁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⑤选项D: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18.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可促进胃排空

A.胃泌素

B.肠-胃反射

C.促胰液素

D.抑胃肽

E.胆囊收缩素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胃排空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促胃液素能促进胃的运动,也能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总效应是延缓胃排空(原参考答案为A,但按最新观点A错误,本题无正确选项)。

②选项B:十二指肠壁上存在着多种感受器,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食糜中的酸、脂肪和高渗性以及对肠壁的机械扩张均可刺激这些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③选项C: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

④选项D: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

⑤选项E: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可刺激小肠黏膜细胞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缩胆囊素等胃肠激素,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体液调节)。

 

19.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胱氨酸

C.羟脯氨酸

D.同型半胱氨酸

E.精氨酸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分类

【答案解析】

①选项D:S-腺苷甲硫氨酸去甲基后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后者脱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存在于自然界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存在于人体天然蛋白质中的只有20种。常见的不出现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鸟氨酸、瓜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是尿素合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同型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

 

20.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不能提供一碳单位

A.甘氨酸

B.丝氨酸

C.组氨酸

D.色氨酸

E.酪氨酸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一碳单位的来源

【答案解析】

①选项E:酪氨酸不能提供一碳单位(E错),故本题选E。

②选项A、B、C、D: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

昭昭西综考研专硕(临床)考题(考生回忆版)-1999.pdf

上一篇:医学考研1998年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答案及解析 下一篇:医学考研2000年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答案及解析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

考试选择

考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