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下列跨膜转运的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与Na⁺耦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Na⁺-Ca²⁺交换
【参考答案】D
【考点定位】单纯扩散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由于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当被转运的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底物的扩散速度便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载体转运的饱和现象。单纯扩散亦称被动扩散,是细胞内外物质最简单的一种交换方式。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不存在饱和现象(D错),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继发性主动转运是由ATP间接供能的逆浓度差转运方式。它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来完成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③选项B: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叫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所需要的能量由细胞提供。主动转运又分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和继发性的主动转运。原发性的主动转运研究最清楚的是钠泵,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它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④选项C:易化扩散是膜蛋白介导的被动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其转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二是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被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转运物质过程的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⑤选项E:Na⁺、Ca²⁺交换属于继发性主动运动,在交换过程中需要能量,可以出现饱和现象。
2.神经纤维安静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跨膜电位梯度和Na⁺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B.跨膜电位梯度和Cl⁻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C.跨膜电位梯度和K⁺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D.跨膜电位梯度阻碍K⁺外流
E.跨膜电位梯度阻碍Na⁺外流
【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静息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安静时(静息状态),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跨膜电位梯度为细胞内小于细胞外,Na⁺的浓度梯度和Cl⁻的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内小于细胞外,而K⁺的浓度梯度则是细胞内大于细胞外(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安静时(静息状态),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跨膜电位梯度为细胞内小于细胞外,Na⁺的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内小于细胞外。
③选项B:安静时(静息状态),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跨膜电位梯度为细胞内小于细胞外,Cl⁻的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内小于细胞外。
④选项D:安静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这种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梯度,可以阻碍带正电的K⁺外流。
⑤选项E:安静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这种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梯度,可以阻碍带正电的Na⁺外流。
3.细胞外液的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
B.膜电位负值减小
C.膜的K⁺电导增大
D.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E.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参考答案】D
【考点定位】静息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当细胞外液K⁺浓度下降时,受浓度差的影响细胞内K⁺外流增多,根据公式,K⁺平衡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所以导致K⁺平衡电位的负值增大,由于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约等于K⁺平衡电位,故膜电位的负值也增大,所以Na⁺作为正电荷受到的内向驱动力增大(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钠-钾泵的ATP酶活性被抑制,想细胞外转运Na⁺减少,由于钠-钾泵的主动转运,从而维持膜内外K⁺和Na⁺的稳态。
③选项B:膜电位和K⁺平衡电位十分接近,当细胞外液K⁺浓度下降时,K⁺平衡电位的负值增大,所以膜电位的负值也应增大。
④选项C:K⁺电导取决于细胞外K⁺浓度,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膜的K⁺电导减小。
⑤选项E:当细胞外液K⁺浓度下降时,受浓度差的影响细胞内K⁺外流增多,根据公式,K⁺平衡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所以导致K⁺平衡电位的负值增大。
4.在神经纤维,Na⁺通道失活的时间在
A.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B.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C.动作电位超射时
D.不应期
E.相对不应期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动作电位的下降相的时候绝大部分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但是下降相的前期是不应期,后期负后电位是相对不应期较少的Na⁺通道处于静息状态(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时候,Na⁺通道大部分处于激活状态,但不能再激活。
③选项C:超射是指峰电位的变为正电位的部分,这时候前半相为上升相,后半相为下降相既包括Na⁺通道的激活也包括Na⁺通道的失活。
④选项D:不应期:指的是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强刺激,细胞也不会再次兴奋,不应期前半段Na⁺通道处于激活态,后半段处于失活态。
⑤选项E:相对不应期:这是Na⁺通道已经开始复活,但复活的通道数量较少,部分仍处于失活状态。
5.下列有关神经-肌肉接点处终板膜上离子通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Na⁺和K⁺均有选择性
B.当终板膜去极化时打开
C.开放时产生终板电位
D.是N₂、ACh受体通道
E.受体和通道是一个大分子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答案解析】
①选项B: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具有电-化学-电传递的特点,传递过程由运动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电信号)触发接头前膜Ca²⁺依赖性突触囊泡出胞,释放ACh至接头间隙(化学信号),再由ACh激活终板膜中N₂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而产生膜电位变化(电信号)。根据传递过程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终板膜上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发生了去极化(B错),故本题选B。
②选项A:N₂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的直径约0.65nm,允许Na⁺、K⁺和Ca²⁺跨膜移动,但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
③选项C:在静息状态下,Na⁺内向驱动力大于K⁺外向驱动力,故以Na⁺内流为主,其速度最高可达每毫秒3×10⁴个Na⁺。Na⁺的净内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反应,称为终板电位。
④选项D:ACh激活终板膜中N₂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而产生膜电位变化。
⑤选项E:N₂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的直径约0.65nm,允许Na⁺、K⁺和Ca²⁺跨膜移动,但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可知受体和通道是一个大分子。
6.成人每天的淋巴液流量大约为
A.20~40L
B.2~4L
C.200~400ml
D.20~40ml
E.2~4ml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血液循环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淋巴液是源于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人血液循环。来自右侧头颈部、右臂和右胸部约20ml淋巴液经由右淋巴导管导入静脉,其余100ml淋巴液通过胸导管导人静脉。人体每天生成2~4L淋巴液,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人体每天生成2~4L淋巴液,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7.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将引起
A.左室射血速度增快
B.心输出量增加
C.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
D.左室射血时达到最高室压的时间缩短
E.左室射血时的最高室压下降
【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心室收缩时须克服大动脉血压的阻力,才能将血液射人动脉。当大动脉压突然升高而使搏出量暂时减少时,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将增多,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多,若舒张期静脉回心血量不变或无明显减少,则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将增大。此时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加强心肌的收缩力量,使搏出量回升,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逐渐恢复到原先水平(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动脉血压突然升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
③选项B: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故左室心输出量减小。
④选项D:心室收缩时须克服大动脉血压的阻力,才能将血液射人动脉。因此,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是遇到的后负荷。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即后负荷增加,后负荷增加,心室开始射血的时间延长,心室射血时达到最高室压的时间也会延长。
⑤选项E: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即左室射血时的最高室压升高。
8.调节器官血流量的主要血管是
A.毛细血管
B.微动脉
C.静脉
D.动-静脉吻合支
E.毛细血管后静脉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微循环的血流阻力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微循环中血流形式一般为层流,其血流量与微动脉、微静脉之间的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血流阻力成反比。血压降幅也由于微动脉占总血流阻力的比例较高,因此微动脉阻力对控制微循环血流量起主要作用(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人体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很大,人体的毛细血管面积可高达6000平方米,毛细血管壁很薄,与周围的组织细胞相距很近,这些都是有利于物质交换的有利条件。
③选项C:静脉是收集回流血液入心脏的血管,常同相应的动脉伴行,数目比动脉多,管径较粗,容血量多。体循环中约65~70%的血含于静脉中(门脉系统、肝和脾贮存的血除外)。肺循环中静脉含血约50~55%。静脉管壁比动脉薄而柔弱,弹性也小,故在固定染色的切片中,管壁常瘪陷,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
④选项D:动-静脉吻合支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在人体某些部分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特别是手指、足趾、耳郭等处,这类通路较多。具有散热(体温调节)作用。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增多,皮肤血流量增加,有利于体热的发散;而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静脉短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则有利于体热的保存。
⑤选项E: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直径8~30μm,长50~70μm,由2~4条毛细血管汇成。它们的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有一层连续的内皮,有的内皮细胞有窗孔并有隔膜。细胞彼此连接很松,细胞间常有6nm的间隙,能使5~5.5nm大小的分子通过。淋巴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是淋巴细胞的主要出入部位。
9.心率减慢(其他影响血压的因素不变)时,将增加的是
A.动脉舒张压
B.动脉收缩压
C.平均动脉压
D.心输出量
E.动脉脉搏压
【参考答案】E
【考点定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脉搏压简称脉压,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下降较收缩压下降更显著,因而脉压增大(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心率减慢时,心室舒张期延长,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增加,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减少,致使舒张压明显降低。
③选项B:当心率减慢是,由于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减少,致使收缩期动脉内的血量减少,收缩压也相应降低。
④选项C:平均动脉压指的是一个心跳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叫做平均动脉压。正常成年人平均动脉压的正常值应当在70~105mmHg,当心率减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减低,所以平均动脉压也会出现降低。
⑤选项D:心输出量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即心率与每搏出量的乘积。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在肌肉运动、情绪激动、怀孕等情况下,心输出量均增加。当心率降低时,心输出量也会出现降低。
10.心室肌前负荷增加时,将出现
A.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下降
B.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下降
C.心室开始收缩时的速度减慢
D.心室收缩时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迟
E.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
【参考答案】E
【考点定位】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心室肌前负荷指的是心肌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换而言之,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相当于心室的前负荷。当心室肌的前负荷增加时,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每搏功增大。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所以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当心室肌的前负荷增加时,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所以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上升。
③选项B:心室肌前负荷指的是心肌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换而言之,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相当于心室的前负荷。当心室肌的前负荷增加时,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每搏功增大。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所以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
④选项C:心室开始收缩的速度与后负荷有关,与前负荷无关。
⑤选项D:心室肌达到最大张力所需的时间与后负荷有关,与前负荷无关。
11.与CO₂比较,O₂在体内的扩散系数
A.较大,因为O₂与血红蛋白结合
B.较小,因为O₂的溶解度低
C.较大,因为O₂的分压梯度大
D.较小,因为O₂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E.二者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肺换气的基本原理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气体分子的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称为扩散系数,它取决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性。CO₂的扩散系数约为O₂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₂的(2.14)24倍,虽然CO₂的分子量(44)略大于O₂的分子量(32)(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O₂的扩散系数约为O₂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₂的(2.14)24倍,O₂在体内的扩散系数较小,并不是因为O₂与血红蛋白结合。
③选项C:O₂在体内的扩散系数较小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₂的(2.14)24倍,并不是因为O₂的分压梯度。
④选项D:O₂在体内的扩散系数较小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₂的(2.14)24倍,不是因为O₂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⑤选项E:CO₂的扩散系数约为O₂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₂在血浆中的溶解度(51.5)约为O₂的(2.14)24倍,虽然CO₂的分子量(44)略大于O₂的分子量(32)。
12.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内压将
A.等于零
B.负值减小
C.更负
D.等于肺泡内压
E.等于大气压
【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胸膜腔内压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算,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故胸膜腔内压又称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当吸气时膈肌收缩,肺扩张程度增大,肺回缩压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增大(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算,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故胸膜腔内压又称胸膜腔负压。
③选项B:当吸气时膈肌收缩,肺扩张程度增大,肺回缩压增大,导致胸膜腔内负压增大。所以负值减小。
④选项D:肺泡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根据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可知胸内压不等于肺泡内压。
⑤选项E: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算,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故胸膜腔内压又称胸膜腔负压。
13.潮气量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下列项目中将增加的是
A.死区通气
B.机能余气量
C.补吸气量
D.肺泡通气量
E.肺泡CO₂张力
【参考答案】D
【考点定位】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答案解析】
①选项D: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容积,一般指呼气容积,是显示肺容积的指标,主要用于肺功能检查中的通气功能检查。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故潮气量增加时,肺泡通气量增加(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死区即无效腔,包括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亦可称为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约为150ml,无效腔的大小与潮气量的大小无关。
③选项B:最大的呼气也不能把肺内的气体全部呼出,仍残留有1000毫升左右,此称为余气量。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称为机能性余气量。当潮气量增加时,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减少,机能余气量也减少。
④选项C:补吸气量是指平静的吸气后,做最大吸气动作增加的吸气量。当潮气量增加时,再尽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减少,故补气量减少。
⑤选项E:当潮气量增加时,肺泡通气量增加,进入肺泡内的空气量增加,将肺泡的CO₂排出体外,降低肺泡CO₂张力。
14.导致静脉O₂分压增高的情况有
A.氰化物中毒
B.体育锻炼
C.心输出量降低
D.贫血
E.CO中毒
【参考答案】A
【考点定位】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氰化物中毒是由机体接触氰化物后,氰化物进入机体内析出氰离子,与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酶中铁离子结合,阻断呼吸链使组织缺氧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急症,导致静脉O2分压增高(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体育锻炼后使组织的耗氧量增加,导致静脉O₂分压下降。
③选项C:心输出量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当心输出量减少时,泵出的血液量减少,所以单位体积的血流供氧量增加,导致静脉O₂分压下降。
④选项D: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时则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这将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导致进一步的器官病变,这一临床综合征被统称为贫血。贫血时造成组织器官供养减少,导致静脉O₂分压下降。
⑤选项E: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CO中毒导致静脉O₂分压下降。
15.某物质的肾阈是指
A.该物质的最大滤过率
B.该物质的最大重吸收率
C.该物质开始在尿中出现的血浆浓度
D.该物质的最大分泌率
E.该物质的最大分泌能力
【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C:某物质的肾阈是指该溶质开始在尿中出现的血浆浓度,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某物质的肾阈是指该溶质开始在尿中出现的血浆浓度。
16.血浆中肾素增加时,将引起增加的是
A.血浆K⁺浓度
B.细胞外液容积
C.红细胞比容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血液中H⁺浓度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尿生成的体液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当体内细胞外液量和(或)循环血量不足时,或动脉血压明显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激素(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血流量减少均可通过以上各种机制(包括肾内机制、神经和体液机制)刺激肾素释放,通过RAAS活动的加强,使细胞外液量和(或)循环血量以及动脉血压得以恢复正常,所以,这一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当血浆中肾素增加时,细胞外液容积增大(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血清钾离子浓度的正常范围在3.5~5.5mmol/L之间,血清钾离子浓度过低,为低钾血症,钾离子浓度过高则为高钾血症。当血浆肾素分泌增加时,使血钾浓度降低。
③选项C: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是影响血黏度的主要因素。当血浆中肾素增加 时,血液被稀释,红细胞比容降低。
④选项D:当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分隔时,低浓度侧溶液中的水分子将在两侧渗透压差的驱动下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侧的溶液中,这一现象称为渗透。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当血浆中肾素增加时,血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⑤选项E:当血浆中肾素增加时,血液被稀释,血液中H⁺浓度降低。
17.下列消化系统分泌物中,最依赖于迷走神经的是
A.唾液
B.盐酸
C.胃蛋白酶
D.胰液
E.胆汁
【参考答案】A
【考点定位】消化液的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进食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完全属于神经调节。食物进入口腔,刺激舌、口腔和咽部黏膜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感受器,冲动沿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传入延髓的上涎核和下涎核(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然后通过第Ⅶ、Ⅸ对脑神经的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纤维到达唾液腺(以副交感神经为主),所以唾液的分泌最依赖迷走神经(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盐酸分泌的机制:胃液中的H⁺浓度为150~170mmol/L,比血浆H⁺浓度高3×10⁶倍。胃液中的Cl浓度为170mmol/L,约1.7倍于血浆CI浓度。因此,壁细胞分泌H⁺是逆巨大的浓度梯度而进行的主动过程。H⁺的分泌是依靠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中的质子泵实现的。
③选项C: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后,在HCl作用下,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储存在细胞内。进食、迷走神经兴奋及促胃液素等刺激可促进其释放。
④选项D: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后,胰液便开始分泌。所以,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进食时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食物的性状、气味以及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
⑤选项E:食物是引起胆计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其中以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高脂肪和混合食物次之,而糖类食物作用最弱。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黏膜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少量增加,胆囊收缩轻度加强。反射的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体液调节有多种体液因素参与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包括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胆盐。
18.抑制胃液分泌的有
A.生长抑素
B.低张溶液
C.高pH
D.氨基酸
E.ACh
【参考答案】A
【考点定位】胃液的分泌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胃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通过胃黏膜中多种外分泌腺细胞分泌的胃液来实现的。胃黏膜内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胃肠激素来调节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常见的内分泌细胞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分布于胃窦;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高张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低张溶液)。高张溶液会抑制胃液分泌,低张溶液不会抑制。
③选项C: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包括胃酸,高pH时为碱性环境,不会抑制胃液的分泌。
④选项D: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和氨基酸,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分泌。
⑤选项E:迷走神经中有传出纤维直接到达胃黏膜泌酸腺中的壁细胞,通过末梢释放ACh而引起胃酸分泌,胃酸可促进胃液分泌。
19.对稳定蛋白质构象通常不起作用的化学键是
A.氢键
B.盐键
C.酯键
D.疏水键
E.范德华力
【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蛋白质复杂的分子结构分成4个层次,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后三种统称为高级结构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由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主要的化学键是肽键。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为多肽链的局部有规则重复的主链构象,多肽链上的主链有规则的折叠方式,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Ω环等,靠氢键维持。多肽链进一步折叠成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含有两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可具有四级结构。磷酸二酯键是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连接的键为磷酸二酯键(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蛋白质复杂的分子结构分成4个层次,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后三种统称为高级结构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由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主要的化学键是肽键。
③选项B、D、E:多肽链进一步折叠成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
20.常用于测定多肽N末端氨基酸的试剂是
A.溴化氢
B.丹磺酰氯
C.β-巯基乙醇
D.羟胺
E.过甲酸
【参考答案】B
【考点定位】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B:F.Sanger最初用二硝基氟苯与多肽链的α-氨基作用生成二硝基苯氨基酸,然后将多肽水解,分离出带有二硝基苯基的氨基酸。目前多用丹磺酰氯使之生成丹酰衍生物,该物质具有强烈荧光,更易鉴别(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溴化氢,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Br,分子量80.91,标准情况下为无色气体,是制造各种无机溴化物和某些烷基溴化物的基本原料。
③选项C:2-巯基乙醇,又称为β-巯基乙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₂H₆OS,为无色挥发性液体,具有较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④选项D:羟胺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H3NO,不稳定的白色大片状或针状结晶。极易吸潮,极易溶于水。在热水中分解,微溶于乙醚、苯、二硫化碳、氯仿。熔点32.05℃,沸点70℃(1.33kPa)。不稳定,室温下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时,迅速分解。加热时猛烈爆炸。易溶于水、液氮和甲醇。羟胺对呼吸系统、皮肤、眼部及黏膜具刺激性,吞食有害,为潜在的诱变剂。
⑤选项E:过甲酸,又名过蚁酸、过氧甲酸,分子式CH₂O₃、HCOOOH,是一种用作氧化剂及用于有机合成的有机酸。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