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
1.疾病引起的发热为回归热的是
A.大叶性肺炎
B.疟疾
C.结核病
D.霍奇金病
E.伤寒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发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回归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大叶性肺炎常见于稽留热。
③选项B:疟疾常见于间歇热。
④选项C:结核病常见于弛张热。
⑤选项E:伤寒常见于稽留热。
2.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病原体是
A.病毒
B.立克次体
C.细菌
D.真菌
E.肺炎支原体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发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部性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其中以细菌最常见(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肺炎支原体等均可引起发热,其中以细菌最常见。
3.感染性发热包括下列选项
A.心肌梗死后低热
B.白血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感染后低热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发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C: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局灶性细菌性感染、败血症等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导致,比如心肌梗死后低热、烧伤、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③选项D:内分泌疾病引起发热,比如甲亢。
④选项E:感染后低热不属于感染性发热。
4.下列属外源性致热原的物质为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白细胞介素-1
E.单核细胞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发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外源性致热原的种类甚多,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为小分子物质,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
5.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是
A.细菌
B.坏死组织
C.肿瘤坏死因子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炎性渗出物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发热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为小分子物质,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外源性致热原的种类甚多,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完整版答案及解析请扫码添加老师获取
↓↓↓↓↓↓↓↓↓↓
历年题目题目实战演练
章节练习章节专项突破
模拟考试优质模拟题
练习记录提高复习效率
11.36MB 下载数4561
8.63MB 下载数2457
17.71MB 下载数6945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