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激素
C.盐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E:甲状腺激素由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几乎作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从多方面调节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的生物作用包括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能量代谢、调节糖代谢、调节脂类代谢、调节蛋白质代谢、对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等。在胚胎期,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突触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神经元骨架的发育等,因此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胚胎期及幼儿期如果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体内大多数组织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有很大影响,也可参与应激反应,对组织器官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广泛而复杂。糖皮质激素还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改变行为和认知能力,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但不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最主要的激素。
③选项B:生长激素具有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两者分别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生长有关。生长激素对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作用最为显著。
④选项C:盐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醒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和分泌K⁺即保Na⁺排K⁺作用。
⑤选项D: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具有调节物质代谢与参与应急反应的作用。
2.0.9%NaCI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
A.两者都是等渗液
B.两者都是高渗液
C.两者都是低渗液
D.前者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E.前者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血液的理化特性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即约300m0sm/(kg·H₂0)。浓度为0.9%的NaCl溶液渗透压约为308m0sm/(kg·H₂0),为等渗溶液,红细胞悬浮于其中可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约为280m0sm/(kg·H₂0),为等渗溶液,所以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D: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即约300m0sm/(kg·H₂0)。浓度为0.9%的NaCl溶液渗透压约为308m0sm/(kg·H₂0),为等渗溶液,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约为280m0sm/(kg·H₂0),为等渗溶液,所以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
3.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关闭到开放的对间约相当于
A.心房收缩期+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房舒张期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E.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故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心室活动周期包括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和心房收缩期,其中心室收缩期又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又包括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心室内的压力立即升高,当室内压升高到超过房内压时,即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这段时间心室内容积不变,因此为等容收缩期;当心室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至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进入射血期;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随着心室肌的舒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房内压时,心房内的血液冲开房室瓣进入心室,进入心室充盈期。因此房室瓣从关闭到开放经历了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即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B、C、D:房室瓣从关闭到开放经历了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即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4.心输出量增加或外周阻力减小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
A.前者会使收缩压升高,后者会使舒张压降低
B.前者会使舒张压升高,但不影响收缩压;后者会使舒张压降低,但不影响收缩压
C.脉搏压降低
D.平均动脉压升高
E.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动脉血压通常指主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包括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搏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承受的压强也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随之加快,在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中的血量增加不多,舒张压的升高相对较小,故脉压减小。通常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当外周阻力减小时,心输期内许也外流速度加快,因而舒张压明显降低,收缩压也降低但不如舒张压更显著,故脉压加大。通常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C: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搏出量增加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的升高相对较小,故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明显降低,收缩压也降低但不如舒张压更显著,故脉压加大。
③选项D:平均动脉压是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由于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较长,所以平均动脉压更接近舒张压。搏出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升高;外周阻力减小,平均动脉压降低。
④选项E:A选项正确。
5.当动脉血压骤降时可引起
A.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
B.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
C.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
D.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
E.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动脉血压骤降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减少,窦神经(颈静脉窦的传入神经)、主动脉神经(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导致心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回升(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B、C、D、E:动脉血压骤降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减少,窦神经(颈静脉窦的传入神经)、主动脉神经(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导致心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回升。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会使
A.肺弹性阻力减小
B.肺顺应性增大
C.肺泡内液体层表面张力减小
D.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
E.肺毛细血管内液体不易渗出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肺表面活性物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正常情况下,大小肺泡内压相等,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泡回缩力增大,由于小肺泡面积小,相对大肺泡来说肺泡回缩力增加的更多,因此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
②选项A、B、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内液体表面张力增大,肺弹性阻力增大,肺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在数值上互为倒数,所以顺应性降低。
③选项E: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泡回缩力增强,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的“抽吸”作用增强,液体更容易渗入肺泡造成肺水肿。
7.氧离曲线表示
A.血氧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B.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血液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C.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D.溶解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E.血液中氧的溶解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氧解离曲线
【答案解析】
①选项C: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₂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发生偏移意味着Hb对O₂的亲和力发生了变化。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包括:血液pH和PCO₂、温度、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CO等(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₂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8.促使胃排空的原动力来源于
A.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胃排空
B.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胃排空
C.食物在胃内的刺激引起胃的运动
D.食物在十二指肠的刺激引起胃排空
E.促胰液素和抑胃肽的刺激引起胃排空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胃排空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直接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原动力为胃平滑肌的收缩。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胃壁的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进胃排空(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直接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原动力为胃平滑肌的收缩。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胃壁的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进胃排空。
③选项D、E: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的运动,促使胃排空减慢。
9.呼吸商数值不同表示
A.耗氧量不同
B.产热量不同
C.氧化的营养物质不同
D.代谢水平不同
E.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能量代谢的测定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呼吸商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呼出的CO₂量与吸入的O₂量的比值,物质氧化时的需O₂量和产生的CO₂量与其分子中所含C、H和0元素的比例有关,不同营养物质C、H和0元素的比例不同个,呼吸商也不同(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呼吸商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呼出的CO₂量与吸入的O₂量的比值,与耗氧量、产热量、代谢水平无关。
10.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每分钟滤过的血液量
B.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
C.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
D.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E.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肾小球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D、E: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之比为滤过分数。
11.正常情况下,每天由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液体量约占肾小球滤过量的
A.50%一60%
B.60%-70%
C.70%-80%
D.80%一90%
E.99%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超滤液进入肾小管称为小管液,小管液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形成终尿。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可达180L/d,而终尿量仅约1.5L/d,表明其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B、C、D: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可达180L/d,而终尿量仅约1.5L/d,表明其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12.抗利尿激素
A.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一种激素
B.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分泌增加
C.在循环血量显著减少时分泌减少
D.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E.大量应用时可使血管扩张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尿生成的体液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B: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VP),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2(AQP2),调节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当ADH合成和释放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垂体释放ADH,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升高,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ADH是一种九肽激素,它由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合成后沿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被转运至神经垂体并储存,神经垂体只储存ADH,不具有分泌ADH的功能。
③选项C: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ADH释放增加。
④选项D: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有V₁、V₂两种,V₂受体主要分布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升高,增加水的重吸收,浓缩尿液。
⑤选项E: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有V₁、V₂两种,V₁受体分布于血管平滑肌,激活后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13.醛固酮
A.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
B.分泌调节的主要因素是ACTH
C.分泌调节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极微
D.分泌调节中血浆中Na⁺和K⁺浓度变化对其无作用
E.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排出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醛固酮的生理功能
【答案解析】
①选项E: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和分泌K⁺,即保Na⁺排K⁺作用(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类激素。
③选项B:ACTH对醛固酮的调节属于应激性调节,在生理情况下,ACTH对醛固酮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如果ACTH缺乏将显著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发生应激反应时ACTH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④选项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醛固酮的调节:血管紧张素(主要是Ang Ⅱ)可通过Gq蛋白偶联受体通路促进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
⑤选项D:血K⁺和血Na⁺的调节;血K⁺水平升高和血Na⁺水平降低均能刺激醛固酮分泌。
14.人眼的近点表示
A.视力
B.眼的折光能力
C.眼的调节能力
D.视杆细胞的功能
E.视锥细胞的功能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C: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视力又称视敏感度,是指眼能分辨物体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即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③选项B:光线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将发生折射,入眼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
④选项D: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和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
⑤选项E:视锥细胞的功能是在强光条件下分辨物体的细微结构和颜色。
15.腱反射或骨骼肌牵张反射
A.是由于刺激了肌腱内的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
B.传出神经是前角小运动神经元
C.效应器是被牵拉的肌肉
D.此反射在屈肌较明显
E.以上各项都对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脊髓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答案解析】
①选项C: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所以效应器是被牵拉的肌肉(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肌梭位于一般肌纤维之间,呈梭状,不是位于肌腱内。
③选项B:脊髓灰质前角中存在α、β、γ三类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较小,称小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较大,称大运动神经元。牵张反射传出神经包括了α运动神经元(大)传出纤维和γ运动神经元(小)传出纤维两个部分,但腱反射的传出神经只有α运动神经元(大)传出纤维。
④选项D: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人类的牵张反射主要发生在伸肌。
⑤选项E:只有C选项正确。
16.按照行波理论,低频振动(低音调)
A.只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发生振动
B.只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发生振动
C.整个基底膜均有振动,振幅大小相同,终止于顶部
D.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
E.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开始较大而后逐渐调小,近顶端处逐渐消失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D:行波理论,又称为行波学说,是指声波振动自基底膜底部向顶部传播的原理。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蜗底部开始,但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顶部。因此低频振动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C、E:行波理论,又称为行波学说,是指声波振动自基底膜底部向顶部传播的原理。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蜗底部开始,但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顶部。因此低频振动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
17.DNA上的外显子(exon)是
A.不被转录的序列
B.被转录,但不被翻译的序列
C.被转录也被翻译的序列
D.调节基因序列
E.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在真核生物DNA编码序列中,最终出现在成熟mRNA分子中、作为模板指导蛋白质翻译的序列为外显子序列(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不被转录的序列为非编码序列。
③选项B:被转录,但不被翻译的序列是编码序列中间隔外显子的内含子。
④选项D:调节基因序列是操纵子的组成部分,与结构基因、调控序列共同组成原核生物操纵子,乳糖操纵子中编码阻遏蛋白的I基因即属于调节基因序列。
⑤选项E:C选项正确。
18.下列关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它能识别DNA特定的碱基顺序,并在特定的位点切断DNA
B.切割点附近的碱基顺序一般呈回文结构
C.它能专一降解经甲基化修饰的DNA
D.是重组DNA的重要工具酶
E.主要从细菌中获得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的基本过程
【答案解析】
①选项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为限制性内切酶或限制酶,是一类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裂解磷酸二酯键。限制性内切酶对甲基化的自身DNA分子不起作用,仅对外源DNA切割,因此对细菌遗传性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C错),故本题选C。
②选项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为限制性内切酶或限制酶,是一类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裂解磷酸二酯键,切断DNA。
③选项B:大多数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为回文序列。回文结构是指在两条核苷酸链的特定位点,从5´→3´方向的序列完全一致。例如,EcoR I的识别序列,在两条链上的5´→3´序列均为GAAITC。
④选项D:限制性内切酶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
⑤选项E:除极少数限制性内切酶来自绿藻外,绝大多数来自细菌。
19.Kₘ值的概念应是
A.在一般情况下是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B.是达到Vₘₐₓ所必须的底物浓度的一半
C.同一种酶的各种同工酶Kₘ值相同
D.是达到1/2Vₘₐₓ的底物浓度
E.是与底物的性质无关的特征性常数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酶反应动力学
【答案解析】
①选项B、D:Kₘ与Vₘₐₓ是重要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ₘ为米氏常数,Vₘₐₓ为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Kₘ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达到1/2Vₘₐₓ的底物浓度(D错),故本题选D。
②选项A:酶(E)-底物(S)复合物的解离常数为KS
③选项C:Kₘ值的大小并非固定不变,它与酶的结构、底物结构、反应环境的pH、温度和离子强度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④选项E: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反应但理化性质不同的酶,他们的Kₘ值通常不同。
20.用凝胶过滤层析(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分高蛋白质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分子体积最大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
B.分子体积最小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
C.不带电荷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
D.带电荷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
E.没有被吸附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凝胶过滤又称分子筛层析。层析柱内填满带有小孔的颗粒,一般由葡聚糖制成。蛋白质溶液加于柱之顶部,任其往下渗漏,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因而在柱中滞留时间较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因此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得以分离(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C、D:根据蛋白质带电荷的不同进行层析的方法是离子交换层析。
③选项E:没有吸附的蛋白质最先洗脱下来是亲和层析的特点。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