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昭为大家整理的西综考题(考生回忆版)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即将参加西医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不出现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
A.半胱氨酸
B.胱氨酸
C.瓜氨酸
D.精氨酸
E.赖氨酸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分类。
【答案解析】
①选项C:瓜氨酸为不出现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组成人体蛋白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6种):丝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其中两个半胱氨酸可形成一个胱氨酸,胱氨酸不在20种氨基酸的行列。
③选项D、E:精氨酸,碱性氨基酸(3种):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④另外还有,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6种):脯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芳香族氨基酸(3种):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酸性氨基酸(2种):谷氨酸、天冬氨酸。
2.DNA复制时,以5´TAGA3´为模板,合成产物的互补结构为
A.5´TCTA3´
B.5´UCUA3´
C.5´ATCT3´
D.5´AUCU3´
E.5´GCGA3´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DNA复制时的碱基配对。
【答案解析】
①选项A:DNA复制原则是碱基互补,方向相反,但DNA的书写顺序、密码的阅读方向都规定为5´-3´方向,组成DNA的碱基包括: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配对方式为A与T(2个氢键)、G与C(3个氢键)连接,因此以5´TAGA3´为模板复制时产生子链为3´ATCT5´,因规定为5´-3´方向书写,所以写作5´TCTA3´(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DNA复制原则是碱基互补,方向相反,但DNA的书写顺序、密码的阅读方向都规定为5´-3´方向,组成RNA的碱基包括: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复制配对方式为A与U、G与C,因此如果复制出的子链为5´UCUA3´,那么模板RNA应为5´AGAU3´。
③选项C:如复制出的子链为5´ATCT3´,那么模板DNA链应为5´AGAT3´。
④选项D:如复制出的子链为5´AUCU3´,那么模板RNA链应为5´AGAU3´。
⑤选项E:如复制出的子链为5´GCGA3´,那么DNA模板链应为5´TCGC3´、RNA模板链应为5´UCGC3´。
3.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
A.HMG-CoA合成酶
B.HMG-CoA还原酶
C.HMG-CoA裂解酶
D.甲羟戊酸激酶
E.鲨烯环氧酶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胆固醇的合成。
【答案解析】
①选项B: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在肝脏和小肠,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代谢生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作用下生产乙酰乙酰CoA,再在HMG-CoA合酶的作用下生成HMG-CoA,再在HMG-CoA还原酶(内质网)作用下生成甲羟戊酸,再生成鲨烯,再生成胆固醇;酮体的合成:部位在肝脏,由脂肪酸β-氧化生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作用下生产乙酰乙酰CoA,在在HMG-CoA合酶的作用下生成HMG-CoA,再在HMG-CoA裂解酶(线粒体)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酰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丙酮;综上步骤,HMG-CoA还原酶为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HMG-CoA合成酶,为胆固醇和酮体合成过程中,乙酰乙酰CoA生成HMG-CoA的催化酶。
③选项C:HMG-CoA裂解酶,为酮体合成过程中HMG-CoA,再在HMG-CoA裂解酶(线粒体)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
④选项D:甲羟戊酸激酶,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甲羟戊酸途径是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异戊二烯焦磷酸和二甲烯丙基焦磷酸的代谢途径。
⑤选项E:鲨烯环氧酶,是三萜皂苷合成途径中的催化酶。
4.操纵子的基因表达调节系统属于
A.复制水平调节
B.转录水平调节
C.翻译水平调节
D.翻译后水平调节
E.逆转录水平调节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答案解析】
①选项B:对于整个基因来讲,转录是分区段进行的,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由结构基因、调控序列和调节基因组成。操纵子是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单位,原核生物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的,所以操纵子的基因表达调节系统转录水平调节(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A、C、D、E:对于整个基因来讲,转录是分区段进行的,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由结构基因、调控序列和调节基因组成。操纵子是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单位,原核生物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的,所以操纵子的基因表达调节系统转录水平调节。
5.苹果酸穿梭作用的生理意义在于
A.将草酰乙酸带入线粒体彻底氧化
B.维持线粒体内外有机酸的平衡
C.进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基作用
D.为三羧酸循环提供足够的草酰乙酸
E.将胞液中NADH+H⁺的2H带入线粒体内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E: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每2H进入NADH呼吸链产生2.5ATP;线粒体内的NAD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但胞浆中的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故线粒体外NADH携带的H⁺必需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然后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D: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是葡萄糖在胞质中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中,其中乙酰CoA在循环中可生成草酰乙酸。
③选项B:糖异生,反应部位在肝和肾,关键酶为丙酮酸梭化酶,可产生葡萄糖和糖原,生理意义为维持血糖平衡、补充糖原储备、肾糖异生可维持酸碱平衡。
④选项C:转氨基作用,谷氨酸+草酰乙酸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作用下可生成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反应多在细胞内。
6.糖与脂肪酸及氨基酸三者代谢的交叉点是
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丙酮酸
C.延胡索酸
D.琥珀酸
E.乙酰COA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糖与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途径。
【答案解析】
①选项E:在糖的有氧氧化过程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再进入糖的有氧氧化第三阶段,即三羧酸循环,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在脂类物质合成过程中,乙酰CoA可作为原料参与脂肪酸、胆固醇、酮体的生成过程。在氨基酸的氧化代谢途径中,氨基酸经过脱氨和α-酮酸代谢过程可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再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综上糖与脂肪酸及氨基酸三者代谢的交叉点为乙酰CoA(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
③选项B:丙酮酸为糖酵解途径的最终产物。
④选项C、D:延胡索酸和琥珀酸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7.下列哪项不是酶的别(变)构调节的特点?
A.反应动力学遵守米氏方程
B.限速酶多受别构调节
C.变构剂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D.酶活性可因与变构剂结合而促进或抑制
E.别构酶常由多亚基组成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酶的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米氏方程是解释酶促反应底物浓度[S]与反应速度v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式,v=Vₘₐₓ[S]/(Kₘ+[S]),(v为酶促反应速度,Vₘₐₓ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ₘ为米氏常数)(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别构酶多是关键酶,催化反应常是不可逆反应。
③选项C:酶的别(变)构调节的特点,体内一些代谢物质可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非共价可逆结合,引起酶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为酶的别(变)构调节。
③选项D:与变构剂结合后,酶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其酶促反应可促进或抑制。
④选项E:别构酶常由多亚基组成,但并非都有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别构调节剂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参与反应的辅酶、底物或产物;别构酶有两个中心,即催化中心和调节中心;别构调节是快速调节。
8.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是由于抑制了细菌的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嘌呤核苷酸代谢
C.二氢叶酸还原酶
D.核蛋白体上的转肽酶
E.基因表达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答案解析】
①选项D:氯霉素可抑制某些细菌转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其蛋白质合成,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电子传递链末端的酶,具有质子泵的作用,可将H⁺由基质提到膜间隙,同时可通过血红素中铁原子的氧化还原变化,把电子传递,还原氧化形成水。
③选项B:嘌呤核苷酸代谢,主要以竞争性抑制或“以假乱真”等方式干扰或阻断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而阻止核酸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肿瘤细胞的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十分旺盛,所以具有抗肿瘤作用,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用于治疗肿瘤也因为它们都是核苷酸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④选项C:磺胺类药物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抑制细菌四氢叶酸的合成,而达到杀菌的作用;抗抑郁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而减少儿茶酚胺的灭活,治疗抑郁症;洛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用于治疗肿瘤也因为它们都是核苷酸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⑤选项E:基因表达,是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是基因所携带遗传信息表现为表型的过程,如出现异常,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发育异常。
9.指出下列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HOOC-CH₂-CH₂-CO-COOH
A.草酰乙酸
B.柠檬酸
C.谷氨酸
D.α酮戊二酸
E.苹果酸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糖有氧氧化过程。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命名,普通命名根据碳原子数(甲、乙、丙、丁、戊....壬),主链有几个碳原子及命名几,这个化学结构有5个,命名为戊,该结构含有两个酸根-COOH,为二酸,酸根在主链第1个碳称为α、第2个碳称为β、第3个碳称为γ、第4个称为δ、第5个称为ε,以此类推,该化学结构酸根在第一个碳上为α,醛为羰基(C=O)与一个烃基(R表示)和一个氢原子连接的化合物(RCHO);酮为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接的化合物(RCOR),所以HOOC-CH₂-CH₂-CO-COOH,为α酮戊二酸。
②选项A:草酰乙酸的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为HO₂CC(O)CH₂CO₂H。
③选项B:柠檬酸的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为C₆H₈O₇。
④选项C:谷氨酸的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为CH₂(COOH)CH₂CH(NH₂)COOH。
⑤选项E:苹果酸的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为HOOCCHOHCH₂COOH。
10.静息状态时,体内耗糖量最多的器官是
A.肝
B.心
C.脑
D.骨骼肌
E.红细胞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答案解析】
①选项C:脑组织的血流量大,代谢水平高,安静状态下,约为肌肉组织安静时耗氧量的20倍,但在不同精神活动状态下脑组织的能量代谢率变化不大(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肝,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有关,其在安静状态下的耗糖量较脑组织少。
③选项B:心脏的波动会消耗一定的能量,但其没有脑组织高。
④选项D:骨骼肌,机体任何轻微的运动即可提高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但其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较脑组织少。
⑤选项E:红细胞,主要作用是运送氧,其消耗能量较脑组织少。
11.正常人尿中的主要色素是
A.胆红素
B.尿胆素
C.胆绿素
D.胆汁酸盐
E.血红素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胆色素的代谢。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E: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产物,主要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其中胆红素居于胆色素代谢中心,是胆汁的主要色素,在肠肝循环中,大部分胆素原被吸收,只有少部分进入循环至肾随尿排出(B对),故本题选B。
②选项D: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代谢产物,兼具有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功能,肠道的胆汁酸可被重吸收回肝,再随胆汁进入肠道,构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2肝脏在脂肪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主要由于
A.肝功能不好
B.肝中脂肪代谢紊乱
C.酮体是病理性代谢产物
D.脂肪摄食过多
E.糖的供应不足
【正确答案】E
【考点定位】脂质的代谢。
【答案解析】
①选项B、C、E:当人体糖的供应不足,缺少能量供应时,脂肪酸在肝内β-氧化,产生酮体,酮体通过血液进入肝外,肝外含有大量酮体利用酶,将酮体裂解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功能(E对),故本题选E。
②选项A:肝的功能主要有分泌胆汁、参与物质的代谢,解毒功能,还有免疫和防御功能等,当肝功能差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等回升高,胆汁分泌出现异常可有黄疸。
③选项D:脂肪摄食过多,在小肠内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等很快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被吸收。
13.在神经纤维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时
A.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兴奋性及其变化。
【答案解析】
①选项D:相对不应期,在不应期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原因是失活的电压门控钠(或钙)通道虽已开始复活,但复活数量较少(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B:不应期,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此期阈值无限大,兴奋性为零,起原因是大部分钠(或钙)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不可再次接受刺激而激活。
③选项C:钾通道只有静息和激活两种状态。
④选项E: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膜电位受到刺激后,达到阈值,快速上升,达到锋电位,其电位的升支为去极化过程,处于不应期。
14.在肌纤维,可以记录到微终板电位,其原因是
A.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一个递质分子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B.肌膜上一个受体离子通道打开
C.自发释放小量递质引起的多个离子通道打开
D.神经末梢不释放递质时肌膜离子通道的自发性开放
E.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多个离子通道打开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答案解析】
①选项C: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中,ACh释放是关键性的步骤,接头前膜ACh的释放具有Ca²⁺依赖性,当接头前膜产生动作电位激活电压门控钙通道,导致Ca²⁺内流触发囊泡出胞,产生兴奋传递;在安静状态下,囊泡也会随机发生单个囊泡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去极化,即微终板电位(MEPP)(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是囊泡,不会释放一个ACh分子,每个突触囊泡约含有1万个ACh分子。
③选项B:囊泡释放的ACh分子可引起多个离子通道开放,而不是单独一个离子通道。
④选项D、E:微终板电位是在静息状态下由囊泡的随机运动发生的囊泡的自发释放,与Ca²⁺内流触发的囊泡出胞机制无关。
15.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引起
A.窦房结超极化,使节律性降低
B.房室交界区去极化,使传导性增高
C.M受体的K⁺通道打开,使窦房结细胞去极化
D.心肌收缩力增强
E.窦房结细胞Na⁺内流,使节律性降低
【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答案解析】
①选项A、C、E: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则通过M型胆碱能受体激活IK-ACh,IK-ACh通道介导的K⁺外流增加,引起最大复极电位增大,也导致自律性降低,窦房结出现超极化。同时通过G蛋白-cAMP-PKA通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生成减少,PKA活性降低,进而表现出与β1受体激活相反的效应,即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A对),故本题选A。
②选项B: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受体,房室交界区0期L型钙通道介导的钙内流减少,0期间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减小,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传导性降低,即为负性变传导作用。
③选项D: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受体,心肌细胞2期平台期L型钙通道介导的钙内流减少,收缩力降低,即为负性变力作用。
16.VitB₁₂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其缺乏?
A.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酸缺乏
B.胃壁细胞的自家免疫性破坏
C.外科切除空肠
D.外科切除回肠
E.胃全切除
【正确答案】C
【考点定位】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答案解析】
①选项C:VitB₁₂的吸收与空肠关系不大,切除空肠对其吸收没有明显影响(C对),故本题选C。
②选项A、B、D、E:大部分维生素是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的,只有VitB₁₂是在回肠被吸收,而且其须先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后再被回肠被动吸收;而内因子是由胃壁细胞分泌的,因此慢性胃炎、胃壁细胞的自家免疫性破坏、胃全切除均可影响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从而影响VitB₁₂的吸收。
17.某人氧耗量为300ml/分,动脉氧含量为20ml/100ml血,肺动脉氧含量为15ml/100ml血,心率为60次/分,试问他的每搏输出量是多少?
A.lml
B.10ml
C.60ml
D.100ml
E.200ml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E: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为70ml(60-80ml);该患者动脉氧含量为20ml/100ml血,肺动脉氧含量为15ml/100ml血,那么每100ml血消耗5ml氧,该患者每分钟消耗300ml氧,因此每分钟需有6000ml血液循环,而心脏每分钟跳60次,那么每次应射血100ml(D对),故本题选D。
18.下列关于心肌与骨骼肌的不同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只有心肌是由肌小节组成的
B.只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可用滑行理论解释
C.从心肌的长度—张力曲线关系中,看不出有最适初长
D.骨骼肌的收缩是有等级性的,而心肌的收缩是“全或无”的
E.只有骨骼肌有粗、细两种肌丝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答案解析】
①选项D:心肌收缩具有同步收缩的特点,因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存在,兴奋可通过缝隙连接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引起所有细胞几乎同步兴奋和收缩,也称为“全或无”式收缩;骨骼肌,具有收缩总和,是指肌细胞收缩的叠加性,根据收缩的肌纤维数量,支配它的神经纤维和刺激强度大小,收缩有等级性(D对),故本题选D。
②选项A、E:横纹肌细胞在光镜下沿长轴可见明暗交替的横纹,分布称为明带和暗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横线称M线,M线两侧有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为H带,在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横线,称Z线(立体看为Z盘),相邻两Z线之间的区域段称肌节,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正是由于粗、细肌丝在肌节中的规则排列才使肌原纤维呈明暗交替的横纹;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
③选项B:横纹肌的缩短和伸长系粗肌丝与细肌丝在肌节内相互滑行所致,而粗肌丝和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并不改变,称为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
④选项C:横纹肌,在等长收缩实验中,可测定不同长度条件下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张力(即主动张力),对应作图得到长度-张力关系曲线,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过度增加初长度可使收缩力下降,表明肌肉收缩存在一个最适初长度;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
19.潮气量为500ml,呼吸效率为12次/分,则肺泡通气量为
A.3升
B.4升
C.5升
D.6升
E.7升
【正确答案】B
【考点定位】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E:潮气量,为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解剖无效腔,为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鼻和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一般约为150ml;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一般为解剖无效腔)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该患者为(500-150)×12=4200ml(B对),故本题选B。
20.CO₂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
A.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肺换气的过程。
【答案解析】
①选项A、B、C、D、E:在机体中组织细胞进行有氧代谢,消耗O₂产生CO₂,组织的CO₂分压高于血液,CO₂顺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血液,5%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其余95%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化学结合形式88%碳酸氢盐、7%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到达肺泡后,通过顺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CO₂再随呼吸呼出体外,因此CO₂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为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D对),故本题选D。
以上是昭昭西医考研部分考题(考生回忆版)的展示内容,因为内容较多。小昭已经将考题(考生回忆版)全部整理放到附件中,请自行点击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