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前辅导: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内容,昭昭医考官网的小编特别整理相关详情如下:
中成药疗效与剂类选择和制剂工艺操作是否有密切关系。煎汤是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剂型,且多为医家所用,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尤以水与火的配合,更是煎药的关键。所以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专精,若修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无功。
(1)煎药器。
最好使用陶器,例如砂锅、砂壶。该产品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第二,可以使用白色瓷釉或不锈钢锅。煎药器切勿使用铁器、铜、铝等金属器。由于这类金属元素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
煎药水以无污染井水、长水流为佳,如今城市中,多以自来水为主。一般而言,凡人在生活中可以饮用的水可以用来煎煮中药。但是必须无味、干净、澄清,含有矿物质和杂质少。加入多少水也是煎好药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加水量,原则上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和煎煮时间长短确定。
通常以水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浸水约2厘米为宜。如果质硬、粘、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要略高于一般药物;而质地松散,或药效成分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加水量可略低于普通药物。为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缩短煎煮时间,避免煎煮时间过长,造成部分有效成分损耗,破坏过度。在煎煮前,大多数药物最好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浸泡20~30分钟,种子、果实等药水浸泡1小时。夏季温度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3)炒火。
在煎中药时,还要注意火候和煎煮时间。常用的药宜先火烧,即未煮开,沸后以小火保持在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熬干。解表药和其它芳香类药物,通常用武火快速煮开,改为文火保持10~15分钟左右。不易煎煮的有效成分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和补益药,通常最好是文火久煎,这样有效成分才能充分溶解。
(4)煎煮次数。
一般情况下,一剂可以煎三次,最少两次。由于煎药时,药物的有效成分首先溶解于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溶液,然后扩散至药水外。当药材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平衡时,由于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不会再溶解,此时只有滤出药液,再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解。为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二、三次。药汤煎后,应榨渣取汁。由于普通的药物[sa9]烧灼后会吸附一定的药液。第二,主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由药渣重新吸附。如果药渣未经压出汁液而弃之,会导致有渣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占较大的比例,使榨渣提取汁的意义更加重大。
(5)特殊药品煎煮方法。
普通药可同时煎服,但有些药由于性质、性质和临床应用的不同,煎煮时间也不一样。即使同一种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和临床应用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煎制汤剂也应注意进药的方法。
1.先煎如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由于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炸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川乌、附子等,也可先煎。在制川乌时,制附片也应先煎半个小时,然后将其同煎,因为能使其毒性降低,从而保证用药安全。
2.后生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的,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物,入药宜后下,待其药煎煮后再投入,待煎数分钟后再投入,以待。大黄、番泻叶等药物也可以用沸水泡服。
3.包煎某些药物煎煮时,容易漂浮在药液面,或成糊状,不方便煎煮和服用。例如蒲黄、海金沙等,由于药材质地过轻,药前子、枳实、枳实等比较细,又含有淀粉,粘液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有毛,对喉部有刺激性,这几种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药包。
4.另外煎一些贵重药品,如人参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收,影响疗效,以至造成浪费。
5.易溶的阿胶、龟胶、鹿胶等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和锅底,既浪费药材,又易焦化,宜另同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药粉,或液体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最好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沸水冲服。
以上是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前辅导: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内容,由昭昭医考官网的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对您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历年题目题目实战演练
章节练习章节专项突破
模拟考试优质模拟题
练习记录提高复习效率
12.3MB 下载数2365
10.3MB 下载数3652
9.65MB 下载数2659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