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医考官方指定网站 下载APP

中医执业医师

首页 > 中医执业医师 > 专业百科 > 正文

2021年中医师中医外科考点:疮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5日来源:昭昭医考

2021年中医考试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为了帮助参加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小编收集整理了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手术考点: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肤和外部疾病

溃疡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疾病。外感邪气,尤其是热毒、火毒引起的疮,在醉中较为常见。善恶之争决定疮的发展和结局。

上疮外治:阳证可选自散、膏、散、膏、太乙膏、前七膏,可与红仙丹配伍,阳毒内散,或与清热解毒消肿的鲜草同碎;阴证可选自惠阳玉龙散、惠阳玉龙膏、洋河膏、黑推、归蛇散、定归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和冲和膏。

疖子

考点疖的定义和特征

疔疮是指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分为头疖、无头疖、玄参疖、疖等。

其特点是:溶胀势有限,范围在3cm左右;突起根浅,红色,灼热,疼痛,易溃烂,塌陷,聚集。

检验中心疖的病因病机

常因内滞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斗争,积皮所致;或者感受夏秋季的热毒;或者出汗不畅,夏热时湿热蒸皮,引起痱子,是抓伤、损伤、中毒引起的。

疔疮处理不当,疮面过小,脓液残留,或抓挠抓毒,脓液在旁边流。此外,头顶皮肤较薄,头皮空虚,形成一个玄参疖。

如果伴有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易中毒而成疔疮。

试验中心疖的临床表现

头疖:患处皮肤有红色肿块,大小约3厘米,灼痛,根部突起较浅,中央有脓头,脓液会立即愈合。

无头疔疮:皮肤有红色肿块,范围约3厘米,无脓头,表面烧灼感,摸起来疼痛,2 ~ 3天化脓,溃烂后迅速愈合。

蝼蛄:常见于儿童头部。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硬型,另一种是多毛型。

疔疮:通常发生在发际线、背部和颈背后的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挥之不去。疔疮也可以是分布式的,会在一个地方痊愈,在其他地方复发,或者间隔数周、数月以上复发。患有糖尿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的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试验中心疖的处理

主要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是必要的。

内治:外治:蝼蛄要切成十字形。

五味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加减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体虚、毒爱、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汤、增液汤

身虚毒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清化湿热乌审汤合沈凌白术散

检验中心疖的特点和类型

疔疮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发病快,易变,危险性大。大多在脸,手,脚等。它的特点是疮虽然形状小,但根和脚硬,形状像指甲。其病情变化迅速,毒邪易散。脸上的疔疮容易发黄,危及生命;手脚疖,损骨损功能。

根据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疔疮可分为面部疔疮、手足愈合疮、r

若处理不当,或挤压不慎,或意外碰伤,或切得过早,均可引起发黄,疔疮陷顶,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头、耳、颈肿大,伴有高热、易怒、神志不清谵妄、舌红紫、苔黄糙、脉数等。

面部疔疮与疔疮的辨析疔疮通常发生在面部,但红肿面积小于3厘米,无明显的根和足,一般无全身症状。

面部疖

试验点手脚疖的临床表现

手足疔疮部位有损伤史。

蛇头疔疮:初期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近端,稍有红肿疼痛,2 ~ 3天会化脓。脓液出来后,能迅速膨胀后退愈合;如果脓液浸在肉里,可能出现在指甲下面,也可能有翼状胬肉,甚至手指(脚趾)的指甲可能脱落。

黑鱼疖:起初手指有刺痛感和疼痛感,然后有刺痛感、烧灼感和肿胀感,颜色不明显,然后肿胀逐渐扩大。

蛇腹疖:发生于手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它是圆柱形的,看起来像一个小胡萝卜。关节轻微弯曲,不能拉伸。如果强行拉直,7 ~ 10天左右会感到剧痛,变成脓液。

托盘疔疮:整个手掌起初肿胀、肿胀,正常手掌凹陷或略突出。手背肿胀通常更明显,甚至延伸到手臂,伴有剧烈疼痛或红肿、疔疮。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厌食、皮毛薄黄、脉滑等症状。

足底疔疮:开始时脚底疼痛,无法着地,用力按压。3 ~ 5天有啄痛,旧皮修复后可见白色脓斑。严重时,肿胀蔓延至足背,甚至引起小腿疼痛,无法行走,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厌食、苔黄腻、脉滑等。溃烂后流出黄色浓稠脓液,消肿止痛,全身症状消失。

化脓性阶段手脚疖切开引流的要求

一般要尽量直。

蛇头疔疮应在指甲旁0.2厘米处切开引流。

蛇头掌面一侧要做纵向切口,必须引流通畅。如有必要,可引流至口中,而不是在手掌面中部切开;

纵向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切口长度不应超过上下指关节;

托盘疔疮要按手掌横线切开,切口要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

考点红色猩红的定义、特点及外部处理

病历中的红疖是发生在四肢的急性传染病,皮肤暴露在红丝中,并迅速上移。可伴有恶寒发热,恶重者可发黄。

如果红绫较薄,以凿法为宜。局部皮肤消毒后,用刀针沿红丝行走,一寸一寸抠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针孔周围的皮肤,造成轻微出血,或在红丝末端抠下。所有采摘的部位都涂上了太乙软膏和红灵丹。2012

初期可外用金药膏和尤鲁粉。若结块成脓,宜切开排脓,外用红药膏;用生肌散和白宇软膏封闭脓液。

试验中心疖的内治法原则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考点 痈的概念与特点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有“内痈”、“外痈”之分。本节只叙述外痈。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考点 痈的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考点 痈的辨证论治方法

内治

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考点 颈痈的特点与治疗

概念: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特点有: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内治: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腋痈

特点 发病前多有手部或臂部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初起多见腋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呆,苔薄,脉滑数等症状。若疼痛日增,寒热不退,经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明显,为内已成脓。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若溃后脓流不尽,肿势不退,多因切口太小,或因任其自溃而疮口过小,或因疮口位置偏高,导致袋脓。

辨证论治

肝郁痰火证

证候:腋部暴肿热痛,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脓成加炙甲片、皂角刺。

脐痈

特点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恶寒发热等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脐漏,日久不易收口。

辨证论治

湿热火毒证

证候: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全身恶寒发热,纳呆口苦。舌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火利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脓成或溃脓不畅,加皂角刺、黄芪;热毒炽盛,加败酱草、大青叶;脐周肿痒,加苦参、白鲜皮、滑石。

脾气虚弱证

证候: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者,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委中毒

特点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皮肤破伤史。初起在委中穴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结块后患侧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成脓。溃后约2周疮口愈合。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可影响疮口愈合。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证候: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活动稍受限,全身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湿热蕴阻证

证候:胴窝部木硬肿胀,焮红疼痛,小腿屈曲难伸,全身恶寒发热,口苦且干,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气血两亏证

证候:起发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考点 发的含义与特点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有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

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

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

全身症状明显。

※考点 锁喉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

其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证,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锁喉痈的治疗

内治

痰热蕴结证

证候:红肿绕喉,坚硬疼痛,肿势散漫,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胜肉腐证

证候:肿势局限,按之中软应指,脓出黄稠,热退肿减。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伤胃阴证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收口缓慢,胃纳不香,口干少津。舌光红,脉细。

治法:清养胃阴。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外治 初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

※考点 臀痈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臀痈的治疗

内治

湿火蕴结证

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痰凝滞证

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硬,病情进展缓慢,多无全身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气血两虚证

证候:溃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

外治

1)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

2)成脓后宜切开排脓。待腐黑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可以切开,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

3)溃后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

有头疽

考点 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

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素体虚弱时更易发生,如消渴患者常易并发本病。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2010。

※考点 有头疽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表特点: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左右。

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为四候,常需1~3周。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 有头疽的内治和外治方法

内治方法

火毒凝结证

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溲赤者,加萆薢、车前子。

湿热壅滞证

证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阴虚火炽证

证候:多见于消渴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代表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气虚毒滞证

证候: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代表方: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有头疽的外治方法

初起未溃,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冲和膏外敷。

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用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

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

流注

考点 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总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暑湿流注 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余毒流注 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窜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瘀血流注 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

髂莴流注 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考点 流注的临床表现

初起,先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微热而皮色不变;

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日趋明显,并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继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溃后脓出黄稠或白黏脓水,瘀血流注则夹有瘀血块。随之肿硬疼痛渐消,身热渐退,食欲增加,约经2周,脓尽收口愈合。

若溃后身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虚数等,可能他处另有新发,属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髂窝流注仅发于髂窝部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微汗,纳呆倦怠。2~3日后局部疼痛,大腿即向上收缩,略向内收,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倘用手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痛牵腰部,腹部前突,脊柱似弓状。约7—10天,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质较硬,有压痛。约1个月成脓,但皮色如常。可在髂窝部或腰部破溃,溃后约20天可以收口。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难伸,往往要经过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考点 流注的内治和外治方法

流注的内治方法

余毒攻窜证

证候: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局部漫肿疼痛,全身伴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脓成者,加当归、皂角刺、炙山甲,去鲜生地;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或紫雪散吞服;胸胁疼痛,咳喘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鲜竹沥、鲜茅根、鲜芦根等。

暑湿交阻证

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布白(疒咅)。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暑化湿。

代表方:清暑汤加减。

加减:结块质硬者,加当归、赤芍、丹参;热重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脓成者,加皂角刺、炙山甲。

瘀血凝滞证

证候: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涩或数。

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加减:劳伤筋脉者,加忍冬藤、黄柏、薏米仁、萆薢等;跌打损伤者,加参三七;产后瘀阻者,加制香附、益母草、红花等;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

流注的外治方法 初期肿而无块的,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贴之。脓熟宜切开引流,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见结块两三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予以彻底切开后换药,可加用垫棉法。

丹毒

考点 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考点 丹毒的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

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凡发予头面部者,多挟风热;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

发于下肢者,多挟湿热;

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考点 丹毒的内外治法

内治

风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肝脾湿火证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代表方: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湿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加减:肿胀甚者,或形成大脚风者,加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等。

胎火蕴毒证

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舌绛苔光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外治

外敷法

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或鲜荷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做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走黄与内陷

考点 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走黄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内陷的概念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又称“三陷变局”。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内陷的病因病机 内陷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失治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

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邪走窜入营。

要点 内陷的分类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分为三种:发于有头疽1~2候毒盛期的火陷,发于2~3候溃脓期的干陷,发于4候收口期的虚陷。

要点 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

走黄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治可参照温病辨证论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随证施治。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

内陷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治当扶正达邪,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火陷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主,并顾护津液;干陷证,当补养气血,托毒透邪;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外治参照“有头疽”,注意局部引流通畅。

以上是关于2021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点:疮疡。更多关于2021中医执业医师复习和资料,详情关注昭昭医考官网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上一篇: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外科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疗 下一篇:2021年中医师中医外科测试:乳腺疾病
去做题

昭昭学习资料下载

考生必看

课程中心 MORE+

热点资讯

免费备考资料包

昭昭医考APP 百万医考生都在用的APP

昭昭题库-随时做,昭神直播-随心学!

一键安装做题

考试选择

注册即送专属好礼!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恭喜你注册成功!!!

1请长按左侧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相册。

2前往手机微信识别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并领取大礼包!

PS:不要刷新或关闭页面哦!

温馨提示

你好,你已经是昭昭老粉丝啦~
不可以领取礼包了哦,
可直接登录学习购买课程。

知道了 登录学习
登录窗口
注册登录后,系统将自动下载

请扫码进入刷题通关模式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请扫码获取免费资料包

长按二维码保存到相册